中國日報網浙江頻道訊(徐樂靜實習生鄭舜)以來,浙江從一個資源小省到一個經濟大省的奧秘之一就是制作業飛速發展。 作為制作業大省,浙江民企該如何創新?18日,在中國經濟發展新機會高峰論壇上,中國特種電梯制作的領航者、浙商李東流以電梯行業為例分析了目前中國制作業的形勢,并表現,文化輸出是中國制作業走出去的基礎。 30年,中國制作業依附人口的紅利、低成本的優勢,將粗放型經濟持續發展將近20年,為區域經濟的快速成長帶來強勁的動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傳統經濟收入的重要起源以及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渠道。 中國特種電梯制作的領航者、森赫電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流在本次論壇中以自己所在的電梯行業發展軌跡為例,對中國制作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他說,在1997,中國地產剛剛開端萌芽,剛剛開端起步,電梯安裝在建筑物之內是地產發展催生行業的市場需求。 中國去年電梯量年產70萬臺,這個產量已經使我國成為電梯的第一制作大國。 這里也要得益于中國所特有的房地產現象,才有這樣一個市場量的增長。 李東流表現,2013年在用電梯300.45萬臺,也是目前電梯保有量在運行的數量最多的一個國家,當然這與中國的人口數量有關系。 但是中國制作業是粗放型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 十年以前我們的產品要出口到歐盟,需要經歷知識產權以及技巧的。 李東流以電梯行業為例說,十年以來,電梯業經歷了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率、低附加值的三高三低制作業特點,使得中國制作業在世界制作業處于低端的困境。 在近幾年,很多企業特別是浙江很多制作業都走了中外合資的道路,跟國外的企業進行技偶合作,還有資本的合作,或者說是品牌的合作。 有的被外資控股,或者說把魚養大了賣了殺了 很多好的企業被外資控股,到必定程度就是被外資全資控股、全資收購。 中國制作業在新經濟中應當怎么做?李東流表現,從浙江制作業現象可以看到中國制作業的模式,浙商群體的足跡踏遍祖國的31個省、市、直轄市,也在海外的許多國家留下足跡。 但是,我們不能單純制作,必定要聯合產品的設計、年采購、物流運輸、盈利的模式、終端的零售,這幾大環節中我們要整合出全部產業最有價值的,最大能創造盈利的環節。 李東流說 另外,企業需要利用原有的一些知識向技巧進行轉型,從傳統產業進軍新型化行業,在行業內進行創業突破。 而這也恰恰是中國企業目前存在的缺品牌、壽命短的重要原因。 同時,還有一大創新戰略即實行走出去 我們未來的市場不僅僅在中國,我們的眼力應當瞄向海外,企業要站在文化的角度思考,如果中國的企業不能對外輸出文化和我們的價值觀,那么走出去會很艱苦。 李東流如是認為 在他看來,游戲的規矩是別人定的,宏觀上貨幣政策也是別人定的,中國制作業在這個層面上沒有發言權。 所以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超出它、并購它,看它的投資環境、政策環境,我們的價值鏈處于什么階段。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并購提升自己的實力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