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博士講述克恩-里伯斯的中國故事周建琳攝中新網南京5月19日電題:“工業4.0”,中國企業要向德國企業學什么?記者:周建琳一個德國“工業4.0”概念,在中國市場上又掀起了一股學習德國企業的熱潮。 中國企業到底要向德國企業學習什么呢?以創造江蘇太倉馳名中德兩國間的斯坦福博士18日吸收采訪時稱,“工業4.0”概念完整不是新的東西,創新發展,就是每天要進步!倔強的“工匠精力”見到斯坦福博士的時候感到他轉變了大家對德國人的刻板印象,一位非常風趣的長者。 在江南小城太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1993年,德國巴符州議員、全球著名彈簧生產企業克恩—里伯斯公司總裁斯坦姆博士第一次來到太倉,就被這里安靜、清新的環境所吸引。 他“試探”著在太倉投下了50萬馬克,創立了第一家德資企業—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 22年后的今天,行走在克恩-里伯斯太倉工廠里,那是一個彈簧的世界。 這里專營各種高科技的彈簧,產品供給舍弗勒、博世、德爾福等汽車行業一級配套商,并已進入競爭激烈的中國高鐵用彈簧市場。 它生產的汽車安全帶卷簧,占全世界市場的70% 斯坦福博士說,在德國,由于保持專業精力,力求在行業內做到極致,德國中小企業廣泛投入大批資金用于研發,克恩·里伯斯也如此,126年來把彈簧做到像奢侈品。 “德國制作”人才過硬德國制作業在國際上長期處于領先地位,大到精密機械,小到廚房用具,德國產品不斷被世人冠以“最高工藝”的封號。 斯坦福博士說,德國制作,人才最貴 回想起10多年自己保持要建人才培訓中心的情景,斯坦福博士風趣笑稱自己頭腦真好。 2000年,在中國經歷了最初幾年的快速發展后,克恩-里伯斯深感急需那些符合企業請求、動手力強的技巧工人,因此,斯坦福博士創造性地提出要將德國“雙元制”職業技巧教導理念引進中國。 這一想法在企業內部被否定了,因為當時克恩-里伯斯一年只需要5、6個工人,建培訓中心三年造就太糟蹋錢了。 但斯坦福博士認為這是必須的,“德國制作”過硬的基礎是人才過硬。 一年后,由克恩里伯斯牽頭的中國首家德資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正式成立。 從太倉出發,克恩-里伯斯已在中國建立起了8個分支機構,中國工廠人數超過900人。 業務領域也從單一的彈簧產品,擴大到現在的汽車零部件、紡織元件等五大類。 斯坦福博士認為該培訓中心功勞最大,自己造就的員工對企業有認同感。 對中國抱有信心當初被斯坦姆博士偶然創造的太倉,如今已成為“中國德企之鄉”。 這里湊集著220多家德資企業 今年1至3月太倉德企增資1441.59萬美元,去年同期1026.71萬元,同比增長40.4%。 隨著中國步入經濟轉型調劑期,其是否還能保持高速經濟增長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對此,斯坦姆博士吸收采訪時說,7%仍是一個很高的增長,中國仍明顯高于世界大部分地區。 中國地區廣闊,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快,但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發展空間很大,對于德國傳統企業來說,中國市場仍然很大。 18日,斯坦姆博士再次來到江蘇太倉,參加擴建新廠落成典禮。 他說,沒有什么比新廠建設更能代表自己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在斯坦姆博士看來,“中國機會”在自己女兒的眼中 1998年女兒來到太倉公司實習了3三個月 三,女兒鼓動丈夫來太倉投資 如今,斯坦姆博士的女婿,比恩·施羅爾先生成為了克恩·里伯斯與BRANDGROUP共同投資的畢克禮斯精密部件(太倉)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我30歲的時候一心要往美國跑,女兒30歲的時候卻一心往中國跑。 ”斯坦姆博士說這是兩代人的“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