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提示音響起,金麗君知道,又來了一份訂單。 夏秋之際,是農產品成熟季,但豐收不等于豐售。 面對訂單下滑帶來的滯銷壓力,一些年輕農戶將眼力轉到微信營銷。 新方法能否解農產品滯銷之惑? 傳統訂單模式面臨式微 過去,松江蔬果類農產品多以禮盒包裝,走訂單路線。 今年,果農持續遭遇團購沒了、批發市場飽和、入秋早幾種狀態。 往往水果已經爛熟,農戶還是沒能將其賣出,壓價銷售所得還抵不上采摘成本。 在泖港鎮曙光村,陸巧英的泖豐瓜果專業合作社種植的20多畝黃桃豐收,畝產比去年增兩成,但訂單數卻比往年銳減。 持續幾天,她嘗試把成箱的黃桃運往批發市場,但多數情況下,她又要原樣運回。 擁有百畝果園的錢金云也有同樣的苦悶。 今年他的梨園豐收,可是近一半的梨還沒找到銷路 連日多雨,也讓一批水果品種落地受損。 農產品屬于快速消費品,蔬果沒法待在枝頭等候農戶找到新市場,沿街設攤也不符合相干規定。 面對喪失,種了6年蔬果的陸巧英開端擔心這條路是不是走錯了? 借助微信平臺嘗試突圍 面對困惑,一些年輕農戶開端看準散客市場,并借助微信平臺嘗試突圍。 從公公手里接棒禽蛋合作社的金麗君,今年2月注冊認證了微信訂閱號和服務號,隔幾天推送一次新信息,配上美圖,介紹禽蛋和黃桃的食用和購置信息,還附送養生知識。 俏麗生動的宣傳方法,很合適青年白領群體的口味 合作社的300多畝桃園中近七成種植黃桃,經過3年多生長期,今年黃桃首次大豐收。 黃桃特價的信息搭配禽類啄食打鬧的生活照,通過微信在朋友圈里一傳十、十傳百,不斷有新客戶發來微信問詢。 金麗君也開端借助O2O模式,從線上支付轉到線下服務。 不少人通過微信懂得了金麗君的農產品,繼而在淘寶店用支付寶付款,經過同城配送,客戶當日就能收到新鮮貨。 也有的客戶憑借微信優惠回復,攜家帶口到合作社享受桃園采摘和農家樂游園的優惠。 金麗君說,因為有微信,她早在兩就建起來的網購平臺和淘寶商鋪被激活,一起聯動。 在松江葉榭鎮,同樣是農二代的家庭農場主孫紅榮,也通過朋友的微信號銷售自產稻米,客戶后臺的粉絲數量過萬。 只用了一個月不到,孫紅榮的1500公斤稻米就一售而空。 他感到,相比傳統的訂單團購渠道,微信能及時地反饋散戶的不同需求,甚至能為用戶制定個體訂單,這或許為我們探明了農產品走向市場的一條新道路。 嘗到甜頭后,他正揣摩為自己的品牌申請微信訂閱號 另一些傳統的銷售模式,也開端嘗試借助微信騰飛。 6月底,倉橋水晶梨基地第一批早熟品種成熟,水晶梨專業合作社通過微信向市民推出了梨樹認養運動,個人消費者參與比例比往年進步了一倍。 在泖港,浦江藍藍莓園采摘游也通過微信發布采摘信息 今年,浦江藍藍莓園開設了兩家基地,盈利比去年進步了兩成。 造就新型職業農民將成重點 新模式也考驗著種植戶對市場需求的認知和斷定。 以定價和包裝為例,以往訂單式銷售時,桃或梨每箱裝8到10只,價格在百元左右,普通市民難以吸收。 如果要將散戶定位為重要消費者,農戶的定價和包裝勢必也要重新調劑。 金麗君的桃子12只一盒,滿20盒后,單價由120元降為每盒80元。 很多農戶并不舍得降價 此外,若要開辟本地以外的市場,也考驗著經營者能否搞定物流。 在孫紅榮的微信賣米嘗試中,他通過和快遞公司合作,實現當天發貨,市內次日收貨,支付寶結賬。 這對于不熟悉電商模式的老年農戶,實在是不小的考驗 比如錢金云的朋友曾經建議他做做電商,但老錢甚至還不會用電腦,更別提上網了。 松江區農委調研員范文弟打了個比喻:如同從打算經濟到市場經濟。 農產品銷售回歸散戶是好事 只有減少了政府因素對農產品市場的干涉,造就農產品的抗風險能力和農戶的市場主體意識,才干真正贊助他們走向正軌。 從表面上看,農產品滯銷是因為農產品供大于求、流通環節多、信息不對稱,但其癥結也反響了目前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和專業化經營程度不夠。 有關專家表現,解開這一癥結,重點還在于農業品牌的造就。 要通過優質、優價、高產的農產品生產搶占市場份額,勉勵農民通過農業組織、專業合作社推動產品品牌化的形成,讓其所生產的農產品真正具有市場潛力和競爭力。 同時,政府也應不斷造就和勉勵種植戶進步自身的市場意識和經營理念,使其成長為新型的職業農民。 如此,才干讓最傳統的農業,插上電商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