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了2008,卻熬不過2015?年關將近,一些制作業大省接連傳來了工廠倒閉的消息:諾基亞將關閉北京和東莞工廠,東莞和蘇州兩地數家萬人制作企業破產倒閉,曾經是東莞第六大支柱產業之一的鞋業負面消息連連,溫州的傳統制作業每天都有企業在滅亡……曾經一度,“東莞塞車、世界缺貨”曾經被人用來形容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但如今“前后夾擊”卻變成了如今中國制作的無奈現狀。 一方面,一些東南亞國家正在中低端制作業上發力;另一方面,底本在華生產的外資高端制作業回流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還掌控大比例的高端制作業的技巧和產能。 在通縮暗影蹲踞前方的轉型之路上,中國民間制作業是否還有勇氣持續走下去?2014年12月5日,著名手機零部件代工廠蘇州聯建科技發布倒閉,隨后聯建的兄弟公司,位于東莞的萬事達公司和聯勝公司相繼倒閉,三家公司累計員工人數近萬人。 在聯建科技倒閉之際,位于蘇州的諾基亞手機零部件供給商閎暉科技也發布關門停產。 1月,手機零件制作商東莞市奧思睿德世浦電子科技老板欠債1.35億元跑路,400員工失業。 從事雜牌手機制作的東莞兆信通信因資金鏈斷裂倒閉,1000多名員工失業,董事長高民自殺。 同樣在2015年1-2月期間,微軟打算春節前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該工廠近期正加快速將生產設備運往越南工廠。 同時,位于北京的微軟諾基亞工廠也將同步關停 據傳聞,此次諾基亞東莞和北京工廠裁員共計9,000人。 著名鐘表企業的在華生產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突然發布清算解散,并和全部員工解除勞動合同。 公司聲稱“終止解散”行動得到了廣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的批復,也向人社部門提出了報備。 此外還有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打算進一步推動制作基地回遷日本本土。 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著名企業也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 回看東莞、蘇州等地的大型制作工廠倒閉,可以看到外資訂單減少的直接影響。 以聯建科技為例,該公司給蘋果做產品代加工的時候,根據蘋果銷量增長遠景擴大了其生產設備,但這些設備重要用于iPhone4s以前的格式,自去年蘋果公司推出了屏幕請求更薄的iPhone5和iPhone6,聯建科技的產品便無法適應,最終因其技巧落后、良品率太低、成本太高被蘋果剔除了供給商之列。 閎暉科技更是重要為諾基亞生產手機按鍵,在觸屏手機時代,被淘汰成為必定。 另一方面,則是前期過快擴大、成本上升及回款減慢,導致了大型工廠的資金鏈斷裂。 比如兆信通信的董事長高民就在遺書中寫:“其實我們年后大批訂單都來了,但我沒有機會看到了。 ”這家公司做了12年手機代工,重要針對東南亞市場,高峰期月出貨量約100萬部,但隨著雜牌智能手機的市場被品牌手機掠奪,兆信通信的月出貨量降低到了20萬-30萬部。 但按照當年建月產能100萬臺手機的手機生產工廠的成本,設備投資需要4,000萬元;一個月的員工工資就要近90萬元,還不算水電、房租以及機器的折舊費等。 加上山寨機價格戰,兆信通信長期虧損經營,因為不開工的話,幾千萬元的前期投入等于打了水漂。 據說很多類似兆信的手機代工廠,是一邊通過訂單拿到委托代工的預付款,一邊拖欠配件供給商的采購費,來保持工廠生產線的正常運轉。 而今年海外渠道商延期付款,導致年關預兆信通信資金鏈斷裂,截至高民自殺時仍欠供給商貨款約4,000萬元左右,另外還有數百萬元的工人工資。 還有老板流露,現在沿海地區的用工成本越來越貴,也令利潤薄如刀鋒的制作業雪上加霜。 “現在廣東用工成本已逼近地區,2014年,工人平均月工資又上漲了200元,達到3,200元,隨著人工、社保請求進步,一個廠一年增開支兩三百萬元。 很多臺商已經紛紛將鞋廠遷移到東南亞 目前,珠三角用工成本大約是600——650美元,印度尼西亞大約300美元,而越南只有250美元左右,柬埔寨則更便宜,大約100美元。 ”中國今年1月份的制作業PMI為49.7,與去年12月份的49.6相比幾乎持平。 截至1月份的三個月平均值為49.8,與截至2014年10月份的三個月平均值50.6以及截至2014年1月份的50.3相比均降幅明顯。 與盧布急劇貶值的俄羅斯情況一樣,中國的制作業運動也是持續第二個月涌現低于50的讀數。 海關總署發布最新數據顯示,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降落10.8%。 進口和出口增速均遜于預期 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09萬億元國民幣,比去年同期降落10.8%。 其中,出口為1.23萬億元,同比降落3.2% 進口為0.86萬億元,同比降落19.7% 貿易順差3,669億元,擴大87.5% 進出口雙雙下跌,且進口跌幅更大,不是國際訂單減少可以解釋的,只能說,中國經濟進入了值得警惕的時代。 而制作業倒閉潮與PMI指數低迷,更是佐證 2月1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CPI環比上漲0.3%,同比上漲0.8%;PPI環比降落1.1%,同比降落4.3%。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對媒體表現,從目前的數據看,“我們還沒有陷入通縮。 ”不過,2012年下半年以來PPI持續降落,2015年CPI有可能涌現負增長,“我們確實要高度警惕通縮壓力。 ”進入2015年,一方面是投資的泡沫、資本市場的泡沫乃至房地產的泡沫,都在復蘇;另一方面,卻是實體經濟再入寒冬,而且與2008年那一場“急病”不同,2014年實體經濟得的是“慢性病”,無論下什么藥拉動經濟,對實體制作業都毫無療效。 隨著90后一代、觸屏一代的成長,越來越多的傳統制作業和零售業都在恐慌地創造,消費者消費偏向在變更,他們本來所熟悉的市場不見了,本來所熟悉的成本把持換利潤的模式走不通了。 曾經一度,中國的工廠主認為轉型自主品牌是一條前途 一家東莞鞋企負責人卻對記者說,這些年一直在摸索從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轉型,從設計到進入多家高級商場,無奈出口訂單縮減加劇,而打造自主品牌前期需要投入宏大,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去年關閉經營了20多年的工廠,只有做代工的簡略思維,沒有針對消費者個性需求的敏銳市場觸覺,從加工廠轉型自主品牌談何容易。 后來,中國的工廠主開端信奉互聯網思維,打算像“小米”那樣不賺錢先做大市場規模,未來再賺增值服務的錢,但類似兆信通信這樣的先行者已經倒在了壯志未酬的路上。 專業財經作家最近到日本開年會歸來寫了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在其自媒體平臺上獲得了260萬的點擊量,他的文章并不是為了宣傳電飯煲、馬桶蓋的,他更關注的是中國制作業該怎樣面對轉型困境。 在他看來,“中國制作”所推行的、用“市場換技巧”的后發戰略已經失效了,只有力求技巧上的創新,才干抓住中國制作的最后一公里。 附:《去日本買只馬桶蓋》文/吳曉波今年藍獅子的高管年會飛去日本沖繩島開,我因為參加京東年會晚飛了一天,飛機剛落在那霸機場,看微信群里已經是一派火爆的購物景象:小伙伴們在免稅商場玩瘋了,有人一口吻買了六只電飯煲!到日本旅游,順手抱一只電飯煲回來,已是風行了一陣子的“時尚”了,前些年在東京的秋葉原,滿大街都是拎著電飯煲的中國游客。 我一度對此頗為不解,“日本的電飯煲真的有那么神奇嗎?”就在一個多月前,我去廣東美的講課,順便參觀了美的產品館,它是全國最大的電飯煲制作商,我向陪伴的張工程師請教了這個疑問。 工程師遲疑了三秒鐘,然后實誠地告訴我,日本電飯煲的內膽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創新,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會黏糊,真的不錯,“有時候我們去日本,領導也會悄悄地讓我們拎一兩只回來。 ”“我們在材質上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找到措施。 ”美的創辦于1981年,從1993年開端生產電飯煲,它與日本三洋合作,引進含混邏輯電腦電飯煲項目,逐漸成為國內市場的領先者。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占比的反轉,競合關系產生微妙轉變,日本公司對中國企業的技巧輸出變得越來越謹慎,“很多擁有新技巧的家電產品,不但技巧對中國企業封鎖,甚至連產品也不外銷,比如電飯煲就是這樣。 ”也就是說,很多年來,“中國制作”所推行的、用“市場換技巧”的后發戰略已經失效了。 這樣的景象并不僅僅產生在電飯煲上,從這些天藍獅子高管們的購物清單上就可以看出冰山下的事實——很多人買了吹風機,據說采用了納米水離子技巧,有女生當場做吹頭發實驗,“吹過的半邊頭發果然蓬松順滑,與往常不一樣”;很多人買了陶瓷菜刀,據說耐磨是普通鋼的60倍,“切肉切菜那叫一個爽,用不到以前一半的力量,輕松就可以把東西切得整整齊齊了”;很多人買了保溫杯,不銹鋼真空雙層保溫,杯膽超鏡面電解加工,不容易附著污垢,杯蓋有LOCK安全鎖扣,使密封效果更佳,這家企業做保溫杯快有一百年的歷史了;很多人買了電動牙刷,最新的一款采用了LED超聲波技巧,重量比德國的布朗輕一半,刷毛更柔順,合適亞洲人口腔應用……最讓我吃驚的是,居然還有三個人買回了五只馬桶蓋。 這款馬桶蓋一點也不便宜,售價在2000元國民幣左右,它有抗菌、可沖洗和座圈瞬間加熱等功效,最大的“痛點”是,它合適在所有格式的馬桶上安裝應用,免稅店的日本營業員用難掩喜悅的神情和拗口的漢語說,“只要有中國游客團來,每天都會貨。 ”沖繩的那霸機場,小且精巧,規??氨葒鴥戎械鹊丶壥械臋C場,藍獅子購物團的三十多號人涌進去,頓時人聲鼎沸,不多時,在并不寬闊的候機大廳里,便滿滿當當地堆起小山般的貨品紙箱,機場的地勤人員大概已然習慣,始終面帶笑容、有條不紊,這樣的場景大抵可以被看成是“安倍經濟學”的成功,也是“日本制作”的一次小規模逆襲。 過去二十多年里,我一直在制作界行走,我的企業家朋友中大半為制作業者,我眼睜睜的看他們“囂張”了二十年,而今卻終于陷入前所未見的苦楚和徘徊。 苦楚之一,是成本優勢的喪失 “中國制作”所獲得的成績,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就其核心兵器只有一項,那便是成本優勢,我們擁有土地、人力、稅收等優勢,且對環境掩護無須承擔負何責任,因此形成了制作成本上的宏大優勢。 可如今,隨著各項成本的抬升,性價比優勢已薄如刀片;苦楚之二,是渠道優勢的崩潰。 很多年來,本土企業施展無所不用其極的營銷本事,在廣闊的疆域內構筑了多層級的、金字塔式的銷售網絡。 可如今,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數再造,渠道被徹底踩平,昔日的“營銷金字塔”在一夜間灰飛煙滅;苦楚之三,是“不變等逝世,變則找逝世”的轉型膽怯。 “轉型升級”的危機靈報,已在制作業拉響了很多年,然而,絕大多數的局中人都束手無策,近年來,一些金光閃閃的概念又如小飛俠般地憑空而降,如智能硬件、3D打印、機器人,還有什么“第四次工業”,這些新名詞更讓幾乎所有50后、60后企業家半懂不懂、面如逝世灰;若以這樣的邏輯推演下去,一代制作業者實已踏在萬劫不復的深淵邊沿。 可是,站在那霸機場的候機大廳,面對小山般、正在打包托運的貨箱,我卻有了別樣的領會。 其實制作業有個非常樸素的哲學,那就是:做電飯煲的,你能不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做吹風機的,你能不能讓頭發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你能不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松省力;做保溫杯的,你能不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做馬桶蓋的,你能不能讓所有的都干凈似玉,如沐春風;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歸屬于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整的取決于技巧和理念的創新。 在這個意義上,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 陷入困境的制作業者,與其求助于外,到陌生的戰場上亂碰運氣,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業里,咬碎牙根,力求技巧上的銳度創新,由量的擴大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制作的最后一公里。 我的這些在沖繩免稅店里猖狂購物的、年輕的藍獅子同事們,大概都算是中國當今的中產階層,是理性消費的中堅,他們很難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廣告打動,他們當然愛好價廉物美的商品,不過他們同時更是“性能偏好者”,是一群愿意為新技巧和新體驗埋單的人。 這一類型消費者的集體涌現,實則是制作業轉型升級的轉捩點。 “中國制作”的明天,并不在他處,而僅僅在于——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讓我們的中產家庭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 起源:福布斯中文網作者:吳曉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