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是一個過程,目前這個過程還是沒有結束。 經濟視察網訊日前,國家統計局頒布了三季度的數據,三季度中國GDP增長速度是7.3%,如何看待高速增長30多年的中國經濟涌現放緩的勢頭?在參加由《經濟視察報》主辦的“2014年度視察家年會暨中國最受尊重企業頒獎典禮”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指出,早在2010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做過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的拐點在2013年2015年會涌現下行,中國經濟將會進入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換過程。 劉世錦認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是一個過程,目前這個過程還是沒有結束,也就是說中高速增長的底是多少?現在還是沒有探明,下一步還需要再往下探。 最近兩年中國經濟一般到年終的時候會出反彈,于是樂觀的斷定增多,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又會重回高增長的軌道。 劉世錦認為,這只是一個短期的反彈,因為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探底過程還沒有完成,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總體是比較大的。 由《經濟視察報》主辦的“2014年度視察家年會暨中國最受尊重企業頒獎典禮”于10月24日在中國國民大學舉辦。 2014年,中國面臨一系列結構“不平衡”的尋釁,多個領域的治理理念和實踐正經歷著深入變更:在創新驅動、結構優化尋找內生動力的同時,凈化生態,打造經濟新常態。 內生與外延,同時裂變 “2014年度視察家年會暨中國最受尊重企業頒獎典禮”把脈國家職能轉型、市場經濟制度變更、現代企業可持續發展、文化意識轉變等中國社會和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并與中國優良企業探討如何在變更時代下永續尊榮。 視察家年會http://www.eeo.com.cn/2014/1022/267662.shtml正在直播,歡迎關注精彩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我今天就想借這個機會對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狀態,下一步的走勢談一點初步的想法,大家一起交換。 剛剛國家統計局頒布了三季度的數據,三季度中國GDP增長速度是7.3%,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數據,這些數據出來了以后大家都在討論。 見解是有很大差別,一種見解認為7.3%的增長速度,是最近幾年最低的,所謂創了新低,這個形勢恐怕不太樂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遠景,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疑慮好象也是增長的。 這種觀點重要是從增長速度來看的,30多年我們都是高增長的,另外一種觀點,換一個觀點的話,如果從我們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從我們的結構轉型,發展方法轉型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得出的結論就完整不同,所以,我現在想從這樣的角度來談我們的想法。 首先,談一談現在中國經濟所處的大背景,我們已經高速增長30多年了,最近兩三年經濟開端涌現了放緩的勢頭,怎么來看這樣一個現象。 我想稍微的回想一下四,也就是2010年的時候,我所在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做過的一項研究。 當時我們做了一項研究,二戰以后,幾十個發展中國家都進入了工業化過程,但是多數是不成功就落入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只有13個經濟體,其中包含日本、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我們所熟知的東亞的后發追趕型的經濟體,他們進入了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這些成功追趕型的經濟體,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也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當人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的時候,我說的國際元是購置力評價的指標,是按照美國經濟史學家麥蒂森的數據,用的是1990年的價格來盤算的,到了11000國際元這個點的時候,這些經濟體無一例外的涌現了增長速度的回落。 回落的幅度一般是在一半左右,有的比一半還要更大 當時我們關注到這樣的現象以后,回頭看一下中國,中國當時也做了幾種不同的測算,一個是把中國全部國家總體上進行了測算,第二是我國31的省市自治區發展程度是不一樣的,分成了6組進行測算,測算了重要的人均實物量,包含鋼鐵,汽車,發電量。 最后令我們吃驚的是得出的結論,中國的經濟增長的拐點,2013年到2015年就會下行,當時我們提出了一個觀點,中國經濟將會進入由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換的斷定,當然,四,做這樣的斷定多數人是不批準的也可以懂得,為什么呢?中國經濟一直在高速增長,速度怎么可能下來呢?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確實最近兩三年的時間,一直在下行,我們的經濟是2008年遭遇了國際經濟危機的沖擊,政府實行了被稱之為四萬億的刺激政策,到2009年中國經濟大幅度回升,2010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就處于高點,從那個高點以后經濟增長速度就是回落的態勢。 我們進行了測算,到2014年底的時候,人均GDP利用國際元盤算已經非常接近11000元,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展的省份前兩年已經達到這個程度了,所以會看到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回落率先已經產生了。 四我們做的研究已經不是一個簡略的邏輯上的推論,已經變成了現實。 最近兩年應當說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吸收了這樣一個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階段轉換的基礎見解,這也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新常態,可能最重要的一個表現。 我想增長速度放緩的同時僅僅是一個表象,我們更多的是要經濟正在產生具有長期意義的結構性的變更,首先我們會看到第三產業的比重,去年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消費的比重前年已經超過了投資,去年是有所重復,但是今年又拐回來了,還是消費超過了投資。 出口,中國過去出口經常是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但是最近兩年出口的增長速度已經在降落,我們估計以后會保持5%到10%的程度,今年上半年出口還是負增長,原因重要不是因為國際形勢的發展,國際需求的變更,重要是我們的出口競爭力在降落,由于我們的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成本的上升,由于我們匯率程度的上升,我們的出口競爭力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變更。 我們必須更多地依附內需 過去講是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是什么問題呢?投資為主,工業為主,更多的依附外需。 現在正在產生根本性的變更,剛才的幾個數據已經闡明了這一點。 另外一方面,就在經濟轉型期,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的重要,在最近一兩年視察到有一些積極的變更,比如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在進步,我們的就業雖然說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結構性就業的問題,的學生有一些同學出去已經不太好找工作,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存在的,與此同時,民工現在還缺乏,總體來講中國現在就業的壓力和2008年相比沒有那個時候大了,很多處所還在缺人。 企業的盈利程度是有所進步的 這也是我們最擔心的一點,因為中國經濟過去是范例的速度效益型的經濟類型,當增長速度往下落的時候,一般的效益程度也往下落,但是最近兩三年大家會看到我們這個度,這條紅線是落了一下,又比較安穩的往上走,特別是今年以來是往上走的,今年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速度達到10%,財政收入雖然說有所波動,有一些處所涌現了各種各樣的艱苦,總體來講保持穩固增長的態勢,今年1到8月份有8%的增長幅度。 除此之外,財政金融風險是有所加大的,最近大家會看到一些報道,因為經濟形勢變差,一些處所風險是在加大的,但是我想說我們還是沒有突破底限,沒有涌現全局性,系統性的風險,雖然有風險,但是總體上還在可控的領域之內,中國抵抗風險的實力和能力在全球領域看是相當高的,相當強的。 居民可安排收入也在穩固的增長,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面臨著很大的尋釁,最大的尋釁已經不是理論問題了。 我們的經濟是存在很多問題,剛才我講的幾個方面都有問題,但是問題還在可控領域之內,問題還沒有大到不可收拾,所以我們的經濟轉型還能夠比較順利的推動,怎么來目前的經濟,目前的放緩,我想講幾點,第一是正常的現象,體現了經濟增長的規律,剛才已經講了國際上來看到了11000國際元的時候都涌現了這種狀態,而且這是成功者的回落,也就是說把工業化階段能夠供給的經濟增長的潛力弄得差不多了。 所有的落入中等經濟收入陷阱的國家一會兒早就掉下去了,撐到11000國際元的時候才回落,我們是成功者。 第二,這是潛在增長率的降落,前兩天我們一些處所增長速度回落了,一些領導同志就講我們主動調控的成果,言下之意哪天想讓它上去還能上去,能上去嗎?恐怕不行了,潛在增長率下來了,硬上去還是會下來的,下來以后代價很高,有同志講了一句話我們可以反周期但是不能反規律,這是規律性的表現的話,還是要屈服的,還是要遵守的。 第三,國際領域來看,如果今后一些年我們即使是保持百分之六七的增長還是相當高的,國際上有幾個國家可以達到這個程度的,我們說從中國的角度講我們的速度是中等速度,國際上來講我們仍然處于高速度,我們稱其為中高速增長,還有一點是我們的雖然增長速度放緩了,但是我們的增長基數是在持續增大的,2000年的時候,對應的新增量是1000億國民幣,2013年是五六千億國民幣,你們就會明確為什么這兩年的就業形勢還不錯,2005年的時候增長一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是800萬,2013年的時候增長一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口是1400-1600人,所以說經濟總量擴大以后一個百分點的量比以前大多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回落新增量還是很大的,中國的市場潛力還是很大的,中國市場經濟的遠景是很好的,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說中國的經濟不行了。 即使是我們的速度有所降低,我們仍然可以如期實現2020年我國斷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當然說小康社會,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外國朋友,外國朋友可能聽不懂什么叫小康社會,這是中國人的概念。 國際上有兩個指標,一個是按照現價美元盤算的中國GDP的總量,有很大的可能性在2020年,或者稍后一兩年趕上或者超過美國,這個事最近也有一些研究,一些議論,前幾天MF有一項研究成果,說按照購置力評價,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我們有一些同志在那爭辯,說是已經超過了美國,有人說星期一早上,有人說不對,是星期三就會超過了。 這是開個玩笑,但是購置力評價有爭議,按照現價美元盤算那個時候也會超過美國的,那個時候我們的人均收入比較低,只相當于美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那個時候我們的人均收入程度就可以進入世界上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所以,就是經濟總量最大,進入高收入國家,這兩個目標還是很鼓舞人心的,咱們的同學們,以后出去留學的時候腰桿比以前就硬得多了。 今年盡管增長速度是有所回落,但是我剛才想了一下我們的結構調劑和總體質量還是不錯的,有些方面進展是有突破性的,是有長期意義的,我們對中國經濟轉型,總體上來講,我就講怎么看形勢,實際是不必悲觀的,我們從大的規律上講已經到了這個階段,我們轉型現在總體來講是算順利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有,但是問題還在可控的領域之內,我們對全部形勢還應當持樂觀積極的態度。 第二,我就說下一步,我們要爭取安穩較快的轉入增長新常態。 最近兩年,包含目前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是一個過程,目前這個過程還是沒有結束,也就是說中高速增長的底到底是多少?現在還是沒有探明的,現在學術界,包含咱們的投資界,都有很多的研究,也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我個人的見解,這個探底的過程還是沒有結束,下一步還需要再往下探,最近兩年中國經濟一般到年終的時候有一個反彈,這個時候樂觀的斷定就多了一些,有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又會重回高增長的軌道,我們的斷定說是不會的,只是一個短期的反彈,由于預期的問題,存貨調劑的原因。 因為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探底過程是沒有完成的,所以我們會看到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總體是比較大的,但是這個底總是會探著的,探底的過程怎么解釋,怎么斷定探底就成功了,這里面有一個分析邏輯,中國經濟說起來很復雜,我曾經在國民大學,我也是的校友,1983年的時候在國民大學打算統計系,認認真真的學習了一個學期,重要是學習投入產出表,我這里面分析是用了投入產出表的,中國的經濟看起來很復雜,寫幾本書未必寫明確,也可以刪繁就簡,復雜的問題簡略化。 剛才報社的領導同志講話的時候,我注意他講了一句話,說現在都在談新常態,但是每個人的懂得不一樣,有不同的定義,我說一下我的定義,我感到經濟增長的新常態,首先就是我剛才講了很長時間的,增長速度由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將來是所謂的中高速增長,這個底還沒有探明,目前百分之七點幾的增長速度不是底,還在往下探。 但是增長速度是非常表面化的,要害是要看背后產生什么變更,背后首先產生的是結構變更,剛開端我講了,現在我們消費服務業已經開端為主了,已經超過了投資和第二產業。 消費服務為主,內需起更大的作用,增長的動力,下一步要更多的依附生產力的提升和創新的驅動,發展的目標,這么多年我們非常器重速度,但是以后的速度要屈服于質量,由質量決定速度,要更加器重把增長質量和效益切實的擺到全部經濟工作的中心腸位。 最后,我們的體制是要跟著轉型的,有效的政府加上有效的市場,由數量擴大型的體制特點轉向創新引領型的體制特點,這樣就回到今天談到的創新問題,我講新常態,核心的問題是要進步效率,進步效率中間要做到最基礎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勉勵創新,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怎么增進創新呢,因為今天是企業頒獎的會,我想簡略的說兩個問題,對我們下一步企業的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企業盈利模式的轉變,我們對增長新常態感到到質量到底好不好,可以提出六可的目標,什么呢?就是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就業可充分,風險可把持,民生可改良,資源環境可持續。 做到這個不容易,大家關注的重點不一樣,有人重視就業,這是對的,但是我認為企業盈利某種意義上跟就業不一樣,只有解決了企業的問題,這個企業才干雇人,才干招工人,財政才有收入,風險才干得到把持,才干給老百姓多發點錢,多增長點收入,資源環境才可持續。 企業盈利模式的轉型我們認為是非常要害的,剛才我說了,過去我們的企業是什么呢?當經濟增長速度10%左右的時候,大部分的企業都是盈利的,過去我們經常講說是中國增長速度太高了,能不能速度低一點,企業的效益好一點,但是實際情況一看是相反的,速度越高,企業的效益越好,為什么呢?因為有各種各樣的規模經濟,使每一單位的產品固定成本可以攤低的,這樣節儉了成本進步了效益。 這都是經濟寫的原理,在座的的同學學習的東西 中國的過去是和高速增長相適應的盈利模式,我們曾經做過測算,如果中國這個盈利模式世不變的話增長低于7的時候,大概40%甚至接近一半的企業是虧損的,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落到7%甚至是更低以后,大部分的企業能否盈利,比如說美國的企業,美國的經濟增長率是2-3%,日本是0-1%,大部分企業是盈利的,我們轉到中速增長的時候多數的企業能否盈利,這是要解決的問題。 要實現盈利模式的轉型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包含企業組織情勢的變更,比如大企業要更大,中小企業要更專,就不展開說了,今天有很多國內的領軍企業,我想你們令人尊重之處,可能在新常態下的話,將來交出成績單,企業的盈利狀態是比較好的,更重要的方法,你是具有可持續性的,你是穩固的。 第二個問題,稍微看得遠一點,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三十年以后,中國應當形成穩固的,具有行業競爭力的企業,現在全球化發展的程度比較高了,所有的國家,包含一些大國,他們不可能在所有的行業都具有競爭力,但是必定在有一些行業中有相當強的,比較穩固的,具有可持續性的競爭力,比如說美國,美國的強項在什么處所呢?高端制作,航空航天,咱們坐的波音飛機,空客都是美國和歐洲生產的,IT產業的上游,iPhone6最近賣得很熱,芯片是美國的硅谷設計的。 還有農業,日本和德國重要是精密制作,我們中國經過這么多年經濟放緩以后,快速擴大期結束以后,將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整合過程,很多企業是要被淘汰,被別人兼并的,最后留下一些企業和行業是具有競爭力的,到底是哪些行業具有長期穩固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這不是我們誰說了算的,也不是政府說了算的,是要通過市場競爭才干決定的,這是一個市場競爭的成果,但是我想強調一下,剛才我說了中國服務業的比重已經超過制作業了,定要汲取一些國家制作業的教訓,中國制作業的比重不能降得太低,中國下一步的產業升級核心是制作業,至于哪些行業留下來,具有長期穩固的競爭力,有一些人想必定是高科技行業,會有一些高科技行業,但我們想多數還是所謂的傳統行業,必定要看好傳統行業,像法國的紅酒算什么行業,意大利瓷磚,服裝,這些行業都是很有競爭力的,特別是農業,我經常說農業,大家感到到農業越來越重要,農產品的價格賣得月相當高,食品安全的問題解決好了是盈利程度相當的產業。 農業是傳統行業,每天早上起來以后,都得吃飯,而且想吃得香一點,好一點,衛生一點,安全一點,是真正的朝陽產業。 中國將來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可能相當一部分是傳統行業,要害是我們有一種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競爭力和能力,國家來講下一步應當有相應的政策,勉勵競爭,勉勵具有長期競爭力的企業行業脫穎而出,能夠把優勢施展出來,這是中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競爭力的基礎所在。 這是我談到的一些想法,我本人是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但是我現在說這些都是屬于個人的見解。 不對的處所請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