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熱議已久的《中國制作2025》由國務院正式頒布,第一次明確將全面推動制作業的可持續發展,定位為中國的“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首先,《中國制作2025》強調的中國由制作業大國向制作業強國轉變的“三步走”戰略,與實現“中國夢”具有高度的戰略契合性和階段同步性。 從第一步邁入制作強國行列,第二步整體達到世界制作強國陣營中等程度,第三步進入世界制作強國前列,這三個依次遞進的十年發展階段戰略目標來看,也恰好與“中國夢”中“兩個一百年”的階段性目標是完整對接和高度契合的。 其次,《中國制作2025》指明推動制作業可持續發展的四大原則和五慷慨針,正是對“中國夢”核心精力的全面貫徹,對其基礎原則的向外延伸,對其戰略思想的具體運用。 保持“市場主導,政府領導”、“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全面推動,重點突破”以及“自主發展,合作共贏”這四大原則,秉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這五慷慨針,既充分體現了對中國制作業發展道路所面臨的諸多尋釁和復雜性國內外形勢的蘇醒認識,也全面反響了對如何推動中國制作業由“中國制作”向“中國創造”轉變的綜合框架措施的準確斷定。 最后,《中國制作2025》制定的五大工程和十大領域,為“中國夢”的踐行與落地,供給了切合中國基礎國情和發展現實的具體措施和有效操作手段。 依附全面建設制作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強基工程、智能制作工程、綠色制作工程、高端設備創新工程這五大工程,來快速補充中國制作業可持續發展的要害短板,構建保持中國制作業可持續發展的載體平臺,打造推動中國制作業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縮小中國制作業與前沿發達國家的諸多差距。 通過對十大領域項目標全面勉勵和合理扶持,促使中國制作業在全球工業4.0背景下,走出“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和工業4.0示范”并聯式的中國特點的制作業發展道路。 2008年的金融危機,已經讓全球眾多國家蘇醒地認識到制作業對一國經濟發展、全球競爭力乃至全球地緣格式和全球治理秩序影響力的決定性作用。 當前發達國家全面推出的各種再工業化以及工業4.0打算,以及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出的各類制作業振興打算,已深入闡明,制作業已經成為各國所有發展戰略競爭中最為決定性、最為基礎性的競爭手段。 因此,從這層意義來看,《中國制作業2025》將在中國今后五個對外戰略的核心方面,為“中國夢”的最終實現,奠定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外部環境支撐與保障作用。 然而,當前中國制作業的發展,卻必定程度上涌現了資本泡沫化和交易成本過高的范例現象,導致中國制作業的創新動力不足,從而有可能造成中國制作業錯失轉型升級的要害機會期,進而使得中國制作業可持續發展存在宏大的潛在危機。 首先,部分制作業企業資本泡沫化現象開端凸顯 中國制作業廣泛產生的一個現象是,不少制作業企業競相將自身的利潤、銷售收入甚至銀行貸款投向了房地產業,而非投向企業的創新研發、質量提升、品牌建設等核心環節。 過去10年內,中國房地產行業獲得的是平均20%以上的利潤率,但制作行業總體利潤率卻只有3-6%。 行業間如此宏大的利潤差距,必定勾引著資本流出制作業部門進入金融和房地產領域,導致中國制作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弱化,以及經濟結構“空心化”現象進一步加劇。 其次,由于對微觀經濟的干涉、金融克制以及創新勉勵機制缺位等現象的廣泛存在,中國制作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面臨已經超過自身發展能力的綜合累贅程度,這不僅僅體現在與制作業企業發展能力不相符合的高稅費累贅程度和高貸款成本方面,而且表現在企業在全部生產與流通環節的高交易成本。 這些長期過高的綜合累贅程度,使得中國制作業企業的凈利潤率只有3-6%,從根本上對中國制作業提升生產率和創新研發的動力造成了克制效應。 為此,《中國制作2025》提出了深化體制機制、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撐力度等8個方面的戰略支撐和保障機制,這將為中國制作業的可持續發展,供給最為核心、最為基礎同時也是最容易被疏忽的制度保障條件。 (張杰,中國國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海外約評論員)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起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編:劉國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