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最新的數據預測,用購置力評價(PPP)測算的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而位居全球首位,盡管這一說法是否客觀有待評估,但中國經濟體量的快速飆升是不爭的事實。 同時,當前中國進出口總額位居全球首位,中國承載全球制作業大國的地位,預示中國經濟與全球的關系日益密切,全球宏觀經濟波動將影響中國。 三十多年來中國憑借相對穩固的外部環境而取得了較快發展,而近年來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的激烈波動,促使中國面臨產能過剩等較大尋釁。 為此,當前中國力推全面深化,但的漸進性促使紅利短期難以大幅釋放,在此背景下,全球經濟持續分化可能促使危機以來中國面臨的動蕩的國際經濟環境常態化,成為中國經濟最大不斷定性因素。 全球持續分化構成中國經濟最大不斷定性視察2014年以來世界經濟形勢,盡管全球經濟保持復蘇增長態勢,但重要國家經濟增長分化的現象未見改觀。 美國經濟在一季度下滑之后涌現反彈,日本經濟轉變復蘇態勢而重陷負增長,歐洲經濟自金融危機以來長期處于疲軟狀態。 相比發達經濟體的表現,危機以來拉動全球經濟增長主引擎新興經濟體也浮現減速分化現象,中國主動調低經濟增速以實行深層次的結構性,巴西經濟涌現負增長,俄羅斯經濟由于大批商品景氣周期調劑及烏克蘭地緣問題等因素交錯而陷入衰退的風險上升。 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增長分化預示全球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而且,今年全球經濟仍面臨較多不斷定性。 烏克蘭局面升級引發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雙向制裁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負向溢出效應,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日本經濟遠景具有不斷定性,這些構成全球經濟減速壓力。 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逐步退出可能引發部分新興經濟體國際金融風險升級,同時促使大批商品價格震動加劇,國際經濟環境面臨較大不斷定性,全球經濟復蘇增長分化的局面將持續延續。 從下面世界重要經濟體的表現來看,也支撐這種觀點 美國經濟分析局近期將美國2季度經濟增速由早先預估的4.2%上調至4.6%,相比1季度的下滑浮現明顯反彈,預示美國經濟持續改良的態勢沒有轉變,美國失業率穩步降落并且已經回落至6%以下,PMI指數持續超過50分界限及股市持續創出新高預示美國經濟增長改良的態勢仍在延續。 對此,美聯儲盡管持續縮減量化寬松規模,但依然保持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同時,美國依然實行財政赤字超過3%的超慣例財政政策,盡管保持這些做法有保持宏觀政策持續性的托辭,但難掩美國經濟仍然存在結構性問題。 美國今年以來宏觀經濟激烈下滑而后急劇反彈的大幅波動預示結構性問題有待進一步調劑,美國商業銀行現金儲備程度持續上升預示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理順,房地產尚處于低位復蘇階段預示房地產等相干投資增長有待視察,上述問題揭示了美國經濟亟待進一步結構調劑的事實。 歐洲經濟遭遇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影響而持續低迷,盡管去年下半年以來歐元區轉變了衰退而浮現微弱的復蘇增長,但物價的持續降落增大了歐洲經濟通縮風險。 歐洲央行近期再次調低利率及持續推行量化寬松政策抗通縮。 然而,歐洲央行超低利率程度縮窄貨幣政策空間,歐元區成員國經濟狀態不同也制約歐洲央行制定對各國均有利的政策措施,財政債務風險較高預示財政政策空間不大,應對短期歐洲經濟減速亟待政策創新,財政聯盟等應對歐債危機的深層次措施未見本質性進展,歐洲經濟內生動力尚未形成,加上烏克蘭引發的歐洲與俄羅斯的雙向制裁,對短期歐洲經濟構成下行壓力,歐洲經濟遠景仍然具有較大不斷定性。 日本自安倍晉三首相上臺執政推行超慣例擴大性刺激打算以來,日本經濟短期涌現復蘇增長的現象,但經濟增長浮現間歇性的波動,特別是為應對財政債務高位運行難題,日本政府在今年4月份實行上調消費稅的政策,此舉雖然有助于財政整理,但卻引發宏觀經濟的激烈調劑。 今年2季度宏觀經濟增速大幅下滑,消費稅上升對宏觀經濟影響逐步浮現,而且宏觀經濟的大幅波動預示日本經濟面臨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持續高漲的財政債務程度,不僅導致財政政策空間縮窄,而且促使財政債務風險升級,中日之爭也對日本經濟構成外部沖擊,種種跡象揭示日本經濟不斷定性較大。 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國家代替發達國家成為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經濟體,全球經濟發展遠景有賴于對新興經濟體的客觀評估。 然而,伴隨全球經濟復蘇增長,新興經濟體分化現象日益突出。 烏克蘭引發俄羅斯陷入制裁及戰事之中,大批商品價格降落對俄羅斯經濟構成減速壓力,俄羅斯經濟面臨滯漲尋釁。 巴西等經濟增速涌現降落甚至步入負增長,印度亟待新一屆政府的推動。 美聯儲縮減量化寬松政策及加息預期增大新興經濟體資本流出壓力,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不再像金融危機期間那樣保持高增長,而是涌現了持續的分化。 中國應對全球分化亟待政策創新盡管中國今年以來持續創新定向調控政策應對宏觀經濟減速,但定向調控的效率有待視察,近期宏觀經濟減速壓力浮現增大跡象,在此背景下,國際經濟環境不容樂觀,對國內宏觀政策性構成較大不斷定性。 對此,中國應重視宏觀政策機動性和前瞻性,平衡防風險、促與穩增長的關系,穩步推動宏觀政策創新。 一是以激活財政存量資金為突破口,增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增進宏觀經濟穩固。 截止2014年6月份全國財政在央行國庫的現金余額達到3.3萬億國民幣,除了保障日常財政支出需求而必須保存適度資金余額外,其他大部分建議借鑒世界發達國家國庫現金管理經驗,開展現金管理將閑置資金進行投資運作,由此釋放的貨幣短期內至少相當于降低5次0.5個百分點存款籌備金率的作用。 二是穩步推動金融,尤其要加快推動互聯網金融等相干領域,增進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互聯網金融與現有金融系統的沖突反響了我國金融的滯后,特別是利率、匯率等行政管制為互聯網金融供給了競爭優勢,加快推動相干刻不容緩,更是增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 三是重視選擇國際經濟合作的創新模式和突破口 中國可以借助區域治理平臺重點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建設,由此增進中國外匯儲備施展較大作用并在相干治理機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未來提升中國的話語權,同時這些機構的重點在于支撐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增進中國釋放基礎設施建設的競爭力,向外輸出原材料及工人,緩解產能過剩壓力,也增進宏觀經濟增長,同時還提升了話語權。 (本文作者介紹: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世界經濟室副主任、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