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制作業面臨的困境 1.制作企業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出口利潤低。 目前,我國大多數制作企業處于產業價值鏈的最低端,重要從事產品的加工、制作與組裝。 在初期,依附便宜的勞動力,我國制作企業通過來料加工、來樣加工、貼牌生產等方法,在國際產業轉移中獲得了利益。 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勞動力成本的增長,土地、環境等成本的上升,我國制作企業的利潤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相反同我們合作的外商卻照樣盆滿缽溢。 例如,芭比娃娃在中國蘇州貼牌生產,一個娃娃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是10美元,但在中國的出廠價格是1美元,其中來料費用占了65%,制作成本占了35%,我們獲得的利潤是多少?幾美分而已。 實際上,任何行業的產業鏈,除了加工制作,還有六大環節: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 正是這六大環節創造出了9美金的價值,而這六大環節就是整條產業鏈里面最有價值能夠創造出最多盈余的部分。 不過現在這些最要害最賺錢的環節,幾乎都不是我們中國企業所把持的。 產業價值鏈的定位毛病成績了發達國家制作強國的地位,而我們只不過扮演了打工者的角色。 2.生產經營成本的進步與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中國制作舉步維艱。 我國參加WTO以后,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日益明顯,全球經濟的發展變更時刻在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 近幾年,國際原材料價格、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國內土地成本、環保成本逐步上升,給我國制作業帶來了生產成本的壓力。 大批的用工需求,導致中國制作業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隨后《勞動合同法》的出臺,員工必上的“三險”又進一步增長了企業的勞動力成本。 受近期國民幣升值,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產品出口利潤減少,國際市場需求不足。 缺乏高附加值產品的中國制作業,在世界經濟走勢放緩的情況下,銷售形勢不容樂觀。 尤其是那些依附低勞動力成本,技巧含量又不高的中小企業,在2008年更是雪上加霜,舉步維艱。 20085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917億元,同比增長56.1%,增幅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近50%。 據報道,像廣東、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從事制作業的中小企業20%-30%已經倒閉或停產,大批的員工失業。 3.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缺乏核心競爭力。 以來,以市場換技巧的方法,大批引進外資和技巧,以解決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問題。 但付出的代價是國內市場被跨國公司搶占,出口利潤被外商大批盤剝,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巧特別是核心技巧卻是寥寥無幾。 出口競爭力比較強的產品,重要是紡織品、服裝、鞋類、玩具以及家電、電器元件、機電產品等,這些產品是低附加值產品,個別高新技巧產品也重要是來料加工或來件組裝產品。 在合資企業中,外商掌控著核心技巧和銷售渠道,我們一邊要付出高昂的專利費,一邊用低廉的勞動力制作外國品牌的產品,換來的是菲薄的利潤。 低廉產品、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是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 由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事實上我們不是制作強國,而是替人打工意義上的制作大國。 造成中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在高端產品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的原因,重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學研接洽不緊密。 企業沒有緊跟科技和市場發展的脈搏,不重視自主創新,只顧眼前利益,沒有前瞻性,沒有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科研機構只器重課題,不器重技巧的利用與產業化;高校器重全才教導,不器重專才、創新人才造就。 三方各自為政,缺乏溝通合作機制 二是處所政府重引資,輕質量 一些處所政府為了要GDP,要就業率,盲目引進內資和外資,只要能上項目,只要能投資,就歡迎,就給方便條件,不器重引進的企業技巧含量高低,產品的附加值如何,能不能給處所帶來長久的利益。 成果是GDP指標快速上升,群眾收入緩慢上長,資源環境嚴重損壞,科技程度稀松平常。 三是重引進技巧,輕自主研發 中國的制作企業為了進步產品德量,增長產品的附加值,進步市場競爭力,在自身技巧程度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大批進口設備、購置專利等方法,獲得生產上的技巧支撐,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我們不重視自主研發,技巧依附性太強。 2007年我國科研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只有1.5%,而發達國家超過了3%,瑞典則占到了4%。 中國制作企業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大約1.2%,中國制作業500強的平均研發投入也只占相干企業銷售收入的1.88%,而發達國家的比例為3%-5%,日本企業研發投入一般相當于市場銷售額的10%。 近些年,中國進口的各種基礎設備價值大致占進口總值的一半,設備投資的2/3依附進口。 其中,全部光纖制作設備、90%的發電設備、85%的集成電路芯片制作設備、80%的石油化工設備都來自進口,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也來自進口,對外技巧依存度高達50%以上。 我們引進技巧、設備后,不重視在消化、吸收、再創新高低工夫,在消化、吸收、再創新上資金投入不足,人力資源投入不夠,成果是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陷入了惡性循環。 4.中小企業融資難,發展動力不足 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新增就業的75%,GDP的60%,出口的70%,稅收的50%。 中國65%的創造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出自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憑借其機動的經營機制,勇于創新的精力,在推動中國工業化過程中施展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當前制作業中小企業卻面臨著成本增長,出口需求減少,利潤菲薄的艱苦局面。 面臨當前這種境況,有的中小企業急需資金保持生產;有的需要資金進行產業升級,而資金缺乏的問題不解決,那就只能選擇停產或倒閉。 一些技巧含量高,受沖擊較小的中小企業,可能要借機進行低成本并購,謀求規模化發展,需要大批資金,但現實是融資太難了。 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信用等級低,監管成本高,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不愿意借貸給中小企業。 而國外銀行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為規避風險,需要大批現金,不可能大批給中國中小企業貸款。 民間直接借貸利率又太高,中小企業遭遇不起,況且目前這種狀態,誰人敢貸?融資難的問題直接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二、中國制作業未來發展的路徑選擇 1.構建完整的產業價值鏈,進步運營效率與利潤。 我國制作業經過30年的摸爬滾打,對世界制作業的產業流程、運作模式、市場環境等都已經非常熟悉。 在產業鏈上,除了加工制作環節外,在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環節上并不缺乏相干企業,但是它們分屬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環節上各自為戰,致使中國制作業產業鏈整合性差,市場應變能力弱,運營效率低,利潤菲薄。 解決上述問題,當務之急是整合產業鏈條,構建完整的產業價值鏈,以進步運營效率與利潤。 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可獨自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也可相互并購、聯合。 總之,要達到節儉成本、應變迅速、運轉高效的目標 當然,中國制作業構建完整產業價值鏈的過程,并不會一帆風順,我們或因自身內功不強,或因國外企業的,遭遇重重挫折,但只要我們在國內、國際市場上不斷奮力搏擊,在歷經磨練后,一個高效運轉的中國制作產業鏈必將浮現在我們面前。 2.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有利契機,調劑中國制作業的產業布局。 當前中國制作業面臨著宏大的壓力,但國際產業轉移又給我們帶來了發展的契機。 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過程,正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它們的制作業正在向發展中國家湊集,為了占領更多的市場,獲得更多的利益,發達國家已經開端把一些高新技巧產業企業落戶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 中國經濟社會30年來持續、穩固、快速的發展,宏大的消費市場,相對完善的環境,低成本的勞動力,對跨國公司有著宏大的吸引力。 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在技巧、資本、創新環境上在全國具有絕對優勢,完整可以承接高新技巧制作業的轉移,同時把低附加值的制作業向中西部轉移。 中西部地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可施展低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等方面的優勢,直接承接國內、國際產業的轉移。 這樣我們既解決了東部沿海制作業成本上升的壓力,又解決了中西部就業、發展的需求,東部沿海地區在高新技巧方面尋求突破,中西部地區在低成本基礎上謀發展,最終實現雙贏的局面。 設備制作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壯大國力的后盾,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 目前,我國設備制作業占全部制作業的比重不到30%,比發達國家的平均程度低5%以上,遠低于美國的41.9%、日本的43.6%和德國的46.6%。 東北具有完整的設備制作產業系統,擁有大批的科技人員和技巧工人,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過程中,應承擔起發展設備制作業的重任。 只要抓住機會,調劑產業布局,積極開辟國內外市場,施展我們特有的競爭優勢,中國制作業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3.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進步中國制作業的核心競爭力。 自主創新的不足,使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缺乏核心競爭力,只能依附成本優勢在低端市場分得一杯殘羹,一旦成本優勢缺失,我們還如何在國際市場上立足?所以說,加強自主創新,是中國制作業的唯一前途。 一是建立產學研緊密接洽的科技創新系統,實現科技創新的產業化。 企業要建立研發中心,根據市場需求及科技發展趨勢,加大技巧創新力度,同時積極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研究開發市場合需的高附加值產品,進步市場核心競爭力。 科研院所在加強基礎研究、利用研究的基礎上,要用先進的科學理論領導企業自主創新,積極開辟與企業合作開發要害技巧的領域,尋求實現科技產業化的有效道路。 高校要深化教導體制,構建創新型人才教導培訓系統,為中國制作業供給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根據企業和市場需求,大力發展職業教導和培訓,積極創立高職、中職、技工學校,加大在職培訓力度,為中國制作業供給高技巧人才。 二是保持科學發展觀,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指標 考核處所官員的政績,不能只看GDP,更要看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指標,更要看處所產業的科技程度。 因此,要優化政績考核指標,考核指標要體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性、科學性,以增進處所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 三是加大自主研發的投入力度,為技巧創新供給資金支撐 研究開發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研發的成果能夠成功產業化的更是微乎其微,自主創新的代價是科研經費的大批投入。 但是,只要實現了產業化,自主知識產權將為我們帶來數倍、數十倍的豐富利潤。 因此,政府要加大科研開發投入,勉勵、領導、支撐企業自主創新。 企業也要積極投入研發資金,在自主開發高低工夫,在消化、吸收、再創新高低工夫,不斷加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我們在管理、制度方面也要創新,尤其要在品牌管理、用人機制等方面實現創新與突破,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 4.深化融資體制,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方便條件。 我國制作業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自身擔保能力弱,再加上我國金融市場競爭性不強,這就造成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局面。 要深化融資體制,構建社會化的融資機制,多渠道、多領域地為中小企業的發展供給方便條件。 政府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可以成立中小企業擔保基金公司,為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供給貸款擔保。 有政府擔保,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相對降低,商業銀行的貸款積極性就會進步,中小企業貸款也就相對容易了。 要勉勵與領導設立商業性擔保機構,增長中小企業貸款成功機率。 降低中國金融市場的進入門檻,容許民間資本、民營資本進入金融市場,成立貸款公司、民營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嚴格審查、規范手續、嚴格監管的基礎上,支撐和掩護民間、民營金融機構的正常有序發展。 深化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吸引外資、國企、民營等多方面的資本入股,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從而使其市場意識得以進步,業務得以拓展,監管得以加強,效益得以提升。 要加大對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中小企業貸款補貼力度,進步政策性金融機構扶持中小企業的能力。 勉勵、領導、支撐中小企業有組織的成立信貸擔保機構,以行業協會、商會等情勢為會員供給擔保,共同承擔風險,進步融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