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作,已經進入深水區,前途雖然坎坷,但目標明確本刊記者/丁吉林《中國制作2025》由百余名院士專家著手制定,為中國制作業未來10年設計頂層方案和路線圖,通過努力實現中國制作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礎實現工業化,邁入制作強國行列。 ”“中國制作2025”提出了我國制作強國建設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這是第一個十年的舉動綱領。 “中國制作2025”應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更,立足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法實際需要,繚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人才為本等要害環節,以及先進制作、高端設備等重點領域,提出了加快制作業轉型升級、提升增效的重大戰略任務和重大政策舉動,力爭到2025年從制作大國邁入制作強國行列。 十年這一劍如何磨?中國制作2025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反響強烈,當下已經成為一個熱詞,不但企業界,社會各界也是高度聚焦。 作為世界第一制作業大國,實行“中國制作2025”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未來10年,制作業將因此涌現哪些轉變?與另一個制作業大國——德國提出的“工業4.0”相比,有哪些異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現,“這是中國制作業發展的一件大事。 ”苗圩介紹說,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作業大國。 但中國還不是制作業強國,還有一批重大技巧、重大設備亟待突破,還缺乏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 “我們還需要從制作業大國向制作業強國去轉化、去努力、去奮斗。 ”苗圩說,我國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分三步走,完成從制作業大國向制作業強國的轉變。 “‘中國制作2025’方案綱領就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舉動綱領、路線圖和時間表。 我們盼望通過這十年的努力,中國能進入全球制作業的第二方陣。 ”通常認為,目前美國處于全球制作業第一方陣,德國、日本處于第二方陣,中英法韓處于第三方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忠宏認為,制作業的穩步發展是中國建設世界強國的必定選擇,此時提出“中國制作2025”方案綱領,既是適應新一輪工業孕育興起的需要,又是應對國際制作業激烈競爭的需要。 “當前全球正在興起新一輪工業:生產方法上,制作浮現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本地化、綠色化等特點;分工方法上,浮現出制作業服務化、專業化、產品鏈一體化、產業鏈分工細分化等特點;產業組織方法上,將涌現網絡化、平臺化、扁平化的特點;商業模式上,將從以廠商為中心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體驗和個性成為制作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和利潤的重要起源。 ”王忠宏說 他認為,適應這種新態勢,需要及時制定相應的戰略決策和安排。 此時,“中國制作2025”方案綱領提出了未來制作業發展的目標、重點領域、重要任務和戰略支撐,有利于領導中國制作業摸索新的發展思路和路徑。 不只是中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發達國家也紛紛作出制作業發展戰略安排,例如同是制作業大國的德國提出了工業4.0打算。 各國都盼望借助新技巧、新產業、新模式,加強對產業制高點的爭取。 “中國制作2025”與德國工業4.0有何差別?苗圩介紹說,“中國制作2025”與德國工業4.0既有很多雷同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 從時間段上看,德國實現工業4.0大體需要8—10年,和“中國制作2025”基礎在一個時代。 從內容上看,德國工業4.0和中國提出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物聯網或工業互聯網有異曲同工之處。 “如果說有什么不同,就是我們的發展階段、發展程度不同。 德國總體處在從3.0到4.0發展的階段,我們的工業企業有些可能還要補上從2.0到3.0發展的課,然后才干向4.0發展。 我們要聯合中國工業企業的實際,把發展的路徑選擇好,走一條更好更快的發展道路。 ”2025的五大核心“中國制作2025”什么樣?記者從工業和信息化部懂得到,“中國制作2025”方案綱領重要包含5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強調創新驅動,二是質量為先,三是綠色發展,四是結構優化,五是人才為本。 ——創新驅動 眼下,我國制作業要素低成本的傳統優勢已難持續,必須實行創新驅動戰略。 “強調創新驅動,就是要加強研發、專利、商標、設計、復雜勞動力、軟件、數據庫等知識資本在制作業轉型升級的主導作用。 同時,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更的機會,造就新技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王忠宏表現 ——質量為先 質量和效率是當代制作業發展的兩大問題 我國在產品德量上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精益求精、不斷進步。 專家指出,眼前的生產方法變更是個契機,可以通過加強技巧創新和科學管理,積極推動機器替代人,發展柔性化、智能化制作來進步產品德量,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綠色發展 隨著資源環境抵觸的日趨尖銳,必須實現由高耗能、高污染發展模式向綠色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使得產品從設計、制作、包裝、運輸、應用到報廢處理的全過程對環境的影響盡可能小,資源耗費盡可能少。 ——結構優化 “這是多方面的 ”王忠宏認為,優化結構包含增進制作業與服務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和諧發展;造就發展新興產業同時提升傳統產業;領導大小企業互利共生,增進不同所有制企業健康地競爭合作;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升制作業全球布局能力等。 ——人才為本 實現制作業由大向強的跨越,說到底要靠人 “大的方向是要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 ”王忠宏說,要加大高素質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的造就、引進和應用力度。 同時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技工隊伍,使工業基礎更為扎實 據懂得,今后我國將重點發展新一代、高級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設備、海洋工程設備及高技巧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設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設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設備十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進步工藝程度和產品德量,推動智能制作、綠色制作,提升制作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2025:智能扮演什么角色在“中國制作2025”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智能制作,而智能制作也將是落實“中國制作2025”方案綱領的一個重要抓手。 “推動智能制作是解決我國制作業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 ”苗圩說,“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更中,各國都在研究如何搶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 我們認為,互聯網和傳統工業行業的融合是要搶抓的制高點,而主攻方向則是智能制作。 ”什么是智能制作?通常認為,智能制作就是生產全周期從主動化升級成智能化,即擴大到“工廠+信息系統”替代人的把持、“生產線+傳感器”替代人的監督、“精密加工設備+算法”替代人的技藝等,進而涌現“智能工廠”、“無人工廠”。 “推動智能制作,互聯網技巧跟工業的融合非常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第一次提出了發展工業互聯網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說,“兩化融合已經產生了很多的變更,比如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家具等;還有制作業服務化,比如一些工程機械企業售出的設備當中有通信模塊,可以遠程實時監控機器的運行情況,供給遠程掩護;還有流程虛擬化,在制作之前通過虛擬制作讓制作更加高效、精準,進步產品德量。 國內的很多企業已經在實踐這些 ”“但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特別是在智能化方面。 ”苗圩說,過去應用的數控系統、工業機器人,基礎上是按人設定的程序作業,并沒有人工智能。 所以涌現過有人在修理機器人的時候,忘記關閉電源,機器人對人造成傷害甚至致逝世的情況。 我們在高端的傳感器、重要的操作系統、數字化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進步智能化的程度,這樣才干達到智能制作的請求。 苗圩流露,工信部正在參與國家組織的關于智能制作重大工程的研究,打算從今年開端花大約3年時間,選擇部分區域、行業進行試點和示范,并在這些示范區域中選擇六大領域進行智能制作的摸索,在全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新模式。 轉變的僅僅是制作嗎?廣泛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發展和升級制作業表現強烈支撐,期盼中國制作“轉型升級”、“提質創新”。 全國代表、科技部黨組王志剛吸收記者采訪時表現,“搶馬桶蓋不能闡明中國制作差”,中國制作不必妄自菲薄,但還要“苦練內功”。 網民“高路”說,雖然年年政府報告說創新說轉型,但從未像今天這樣得到如此多人的共鳴,因為中國制作確實到了必須向中高端轉型的要害時刻。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撰文稱,“成本優勢喪失”、“渠道優勢崩潰”、“‘不變等逝世、變則找逝世’的轉型膽怯”,是中國制作的三大痛點。 微信公號“俠客島”文章稱,獲得技巧,將技巧轉化為產品,再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全部過程需要技巧轉化和轉移的暢通機制、成熟的人才市場、公平的市場環境、誠信的交易系統等,而這些是當前中國制作業的短板。 專欄作者蔡成平則認為,提升中國制作要害是改良制度環境。 制作業的提升不僅僅是涉及“國計”意義的航天等領域,更應包含“民生”領域的各行各業,讓國人不必漂洋過海就能買到優質放心、性價比高的日用產品。 中國制作如何“從山寨走向創新”,“從簡略粗暴走向精致精巧”,“從制作走向創造”,不但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個自上而下、合適我國國情的“中國制作2025”方案。 不管怎樣,中國制作2025已經正式拉開了中國工業轉型的大幕。 從制作大國向制作強國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責任編輯:HN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