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6月11日訊“我建立了微信朋友圈,每次用藥、施肥都會在微信上曬一曬,隨時發布梨園管理情況,請大家全程監督。 等8月份梨子熟了,游客還可根據微信公告前來采摘 ”6月1日,在“早酥梨”生產基地大豐市恒北村,村民劉智杰一邊翻看手機,一邊高興地介紹,目前已經有30多個微信朋友圈客戶預定購置他的生態梨。 握著鋤頭拿鼠標,捧起手機搞銷售 在大豐,把互聯網與農產品實物營銷相聯合,已成為農民勤勞致富的新選擇。 他們廣泛利用QQ、微信、電子商城等多種平臺,讓生態綠色的優質農產品搭上通向市場的網絡快車。 “網絡銷售大概占了我80%多的銷量 ”今年26歲的朱銖,大豐小海鎮人 大學畢業后,她選擇了回鄉創業當新農民 去年,通過土地流轉種植80多畝蜜本南瓜,利用懂網絡的優勢,她將銷售搬到網上,一下子讓小南瓜成了搶手貨,也讓她挖到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農村電商經濟風生水起,正把更多年輕人留在鄉村,把更多外出闖蕩的年輕人拽回故鄉,給農村帶來勃勃活力。 “現在我們成立了鑫達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將更多綠色農副產品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也能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對于未來發展,朱銖表現很有信心 與單兵作戰的個人電商比,大豐豐收大地營銷中心則是組團出擊。 該中心投資建設了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目前已有114名農民經紀人和種養大戶、135家涉農企業和農業協會注冊成為會員,收錄了恒北早酥梨、寶龍龍蝦、裕華大蒜、林場野雞蛋等10多類40多種優質農產品的資源信息,配備了從事中心數據庫系統建設與掩護、品牌設計與宣傳推廣和專職營銷人才近30名。 通過“互聯網+農業”,產與銷頻繁的直接對話,促使農產品生產在市場作用下不斷向規范化、集約化轉型。 目前,以“豐收大地”為品牌的有機大米、麻蝦醬、菜籽油、土蜂蜜等農產品在網上商城銷售一路走高,帶動了近萬戶農民成功創業。 同樣,大豐三龍鎮去年成立的“豐龍網”銷售平臺,針對全鎮水產品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優勢和蜂蜜、青椒、冬瓜等季節性農副產品暢銷的特點,把產品銷售引入互聯網,讓率先“觸網”的農民得了實惠。 “網絡將電商、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戶緊密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從田間地頭到電商平臺的生產銷售新模式,能將更多的利潤留給農戶。 ”大豐市商務局負責人表現,針對農村電子商務這個新興業態,該市在人才培訓、品牌打造、平臺搭建、質量保障系統、物流渠道等方面正在加快建設,為農民在“互聯網+”時代大展宏圖供給有力支撐。 原標題:大豐農產品借力電商營銷打響綠色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