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網訊(記者王宙潔)根據彭博經濟學家陳世淵最新發布的簡報,許多對中國出口的悲觀見解或許有些言過其實。 “中國制作”有望在新興市場找到未來 他指出,許多對中國經濟的悲觀見解,其根據都是出口失去競爭力這樣的結論。 這些擔心或許有些言過其實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在戰略方面的調劑是顯而易見的。 2014年,中國生產著更高附加值的商品,并將它們出口到新興市場,在那里,中國在勞動力和生產率方面的優勢使得他們能夠比發達國家的制作商更具價格優勢。 “如今讀消息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到: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國民幣升值導致競爭力受損,中國出口正走向被歷史拋棄的結局。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8年到2013年間,中國制作業平均薪資增長近90%。 而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估算,這段時代,國民幣兌貿易加權一籃子貨幣的實際匯率升值30%左右。 上個月中國美國商會舉辦了一場名為“將中國業務搬去越南”的運動,恰可反響當今這個時代的特點。 ” 陳世淵指出,實際上,中國出口的整體局面仍相對強健。 雖然在勞動密集型的采礦和原材料領域,競爭力已經消退,但在諸如機械這樣更先進的領域,中國依然保持著競爭優勢,甚至優勢有所擴大。 彭博的顯性比較優勢(RevealedComtiveAdvantage,簡稱RCA)指數顯示,“中國制作”在后危機時代表現不俗。 RCA是人們廣泛用來衡量出口競爭力的指標,盤算方法是將某類出口商品在某一國家中所占比例與該類商品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相除。 數值小于1意味著競爭力不足,大于1則意味著在出口市場表現強于對手。 在必定程度上,中國正通過向價值鏈上游轉移而擴大其出口市場占領率。 2013年,機械和運輸設備在中國總出口中占46%,諸如服裝這類較低附加值的產品占43%,而食品和原材料則只占到10%。 較尖端領域的生產率日漸進步,贊助抵消了薪資快速增長和國民幣升值造成的成本上升。 此外,中國還擴大了在新興市場的占領率 在后危機時代,中國在亞洲、拉美和非洲的市場占領率一直在擴大。 而另一方面,在發達市場,中國出口似乎已經飽和:2007年到2013年間,中國的市場占領率增長微乎其微,幾近為零。 簡報稱,在發達市場,“中國制作”商品越來越難以同其他新興市場的出口商品相競爭,發達市場的重要進口商品是原材料和低端產品。 競爭力削弱的罪魁禍首是國民幣兌印度盧比、巴西雷亞爾和墨西哥比索等重要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均快速升值,自2008年以來,升值幅度分辨為大約85%、65%和50%。 陳世淵還表現,中國更精密復雜的機械和工業制成品在進口較高端產品的新興市場卻更具競爭力。 在那里,“中國制作”與來自其他更先進經濟體的商品相競爭,而中國較低的勞動力成本成為一個優勢。 2013年,中國工廠工人的月收入大約是600美元,只相當于美國同等程度工人工資的20%。 2013年,中國面向新興市場的出口占總出口之比升至60%,高于2007年的50%。 而這段時代面向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出口占比則從48%降至39%。 “總而言之,隨著中國喪失在發達市場的競爭力,出口增長20%以上的黃金歲月顯然已經成為過去。 不過,由于中國已成功向價值鏈上游、以及增長更快的新興市場轉移,因此其出口增長依然能夠超過全球平均程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未來5年全球出口將平均增長5%到6%。 中國的表現有望略超出一些 ” 作者:王宙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