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訊:中國制作業能否順利走向拉美,以及如何走向拉美?為了更好答復這一問題,有必要對美國、拉美、中國三地的制作業現狀及其走勢做一概要分析和梳理。 對于美國來說,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更加重視本土實體經濟發展,提出了重返制作業的政策主意。 2010年6月,美國制作商協會發布《制作業發展戰略:創造就業機會,提升美國競爭力》,同年10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訂《美國制作業增進法案》。 2015年1月21日,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談及美國經濟政策時指出,21世紀的企業需要向海外出售更多美國產品。 他還提到,過半的制作業管理者表現,他們正積極把工作機會從中國引回國內。 讓我們拿出更多理由,勉勵他們這樣做 上述信息表明,美國將會在制作業等領域重新發力,尤其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技巧、航空航天、軍事工業等尖端領域,美國會體現出壯大的綜合制作實力。 對于拉美地區來說,其實體經濟發展滯后已成為最大軟肋和心頭之痛。 拉美國家曾實行過進口替代工業化的種種努力,但百年來拉美國家采用的外向-內向-外向鐘擺式產業政策表現出了極大隨便性,并對自身生產力發展構成了嚴重損壞。 如今,不少拉美國家大多嚴重依附大批初級產品出口,本土所需的眾多工業制成品乃至農產品等方面完整無法自給,像委內瑞拉、古巴等國因特定原因甚至連生活必須品都涌現了嚴重匱乏。 宏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中拉貿易多年來的持續快速升溫,中國商品大批涌入。 2000年至2013年,中拉雙邊貿易量增長了21倍 然而,既有中拉貿易模式已引起拉美地區的不安,他們創造,拉美對中國出口產品80%屬于原材料,而中國商品幾乎全部為工業制成品;而拉美的工商業界也開端更多抱怨,越來越多的便宜、常通過走私而來的中國產品定價過低,當地的生產商無法與之競爭。 這造成的成果是,工廠正在關閉,成千上萬名行業工人正丟掉飯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