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姜楠經濟學人智庫(TheEIU)近日發布了名為《優勢依舊—中國制作業勞動力成本分析》的最新報告。 報告認為,中國勞動力成本正浮現上升趨勢 在2008-2012五年間,有四年的勞動力收入增速超過生產率。 這些趨勢意味著單憑勞動成本競爭力已不足以保持中國在全球的生產力優勢。 2015年全球重要經濟動向之一將是中國逐漸上漲的薪酬,但這一趨勢對于中國制作業競爭力的影響及對于不同生產地區造成的變更幅度并不明朗。 經濟學人智庫專家預計,自2013至2020年,中國全國的年收入平均增速將保持在12%左右。 盡管收入增速明顯,中國在未來幾年內仍將保持制作業勞動成本的。 因為相比其他新興市場而言,中國的勞動生產率也將同時保持相對較快增長。 報告認為,中國僅相對于、印度尼西亞及越南等新興制作業國家失去相對優勢,而且這一趨勢將在未來幾年內被逐步擴大,原因也來自于這些新興國家的薪酬增長因勞動力供給充分而一直保持在低速程度。 經濟學人智庫中國區經濟學家TomRafferty表現,“自2007年以來,實際制作業勞動生產率增長趨勢在放緩,而實際制作業收入則保持增長勢頭。 在2008年-2012年的五年間,有四年的收入增速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速。 這一現象表明,中國需要迅速地提升在價值鏈中的地位 僅僅以價格競爭力的優勢將不足以長期保持中國在全球領域內的制作業優勢,強勁的創新能力也不可或缺。 ”來自經濟學人智庫的數據同時顯示,近幾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收入和生產率增長之間的關系已顯得不像從前那么有利。 對于企業來說,中國制作業勞動力收入的強勁增長能否與勞動生產率的進步相匹配成為了要害問題。 中國將會涌現制作業生產新興地,國內制作業勞動成本差距在不斷縮小,但仍為尋求多元化發展、更經濟的生產所在地的企業供給了機會。 “近些年來對于中國經濟的眼力都集中在服務業、房地產市場、經濟再平衡和互聯網金融等方面”,經濟學人智庫(TheEIU)中國研究副總監劉倩博士說,“是時候重新關注中國制作業這個極具競爭力的行業了”。 (姜楠)(責任編輯:HN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