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出版社社長韓文高正在首期研究會上做演講。 ) 紅網長沙12月18日訊(記者唐小慧)昨日,長沙現代產業發展研究會成立,并舉辦了題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中國經濟形勢與制作業發展”的首期研究,經濟日報出版社社長韓文高做演講。 演講伊始,韓文高就提出了八個為什么:經濟為何存在下行壓力?產能為什么會過剩?通脹為什么擺不掉?產品為什么出不去?內需為什么拉不動?科技為什么難提升?制作業怎樣才干復蘇?為什么不要過度悲觀? 隨后,對于經濟下行壓力的原因,他解釋稱,重要是體制阻礙了經濟發展,再加上近年來投資從猖狂變成理性,從盲目變成有選擇,消費也進入平臺期和貧富分化期,進入滯長狀態,而能源、資源、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高漲也必定程度上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大。 產能為何過剩?韓文高認為,首先,中國事世界工廠,產能是為世界配套的,所以,當世界感冒時,中國面臨的是近乎逝世亡;其次,中國事“躺著”靠不斷擴大規模贏利的,而不是“站著”靠提升科技開辟空間;再次,政府依次不斷振興各個行業,讓各個行業在亢奮中讓產能擴大到無以附加的地步;最后,產業疏散、集中度低,企業進入無序生產和銷售,薄利多銷的思維讓產能在混亂中不斷擴大,“種種因素導致我們的產能過剩”。 對于通貨膨脹,韓文高認為,一方面是我們的貨幣供給量太大,另一方面是我們的企業是以大批耗費能源和資源來粗放發展的,所以不能繞開能源和資源的漲價,只能用世界53%的水泥和47%的鋼材換取世界9%的gdp。 產品出不去?有四方面原因 韓文高稱,一是外部需求衰退;二是外資加工貿易轉移,由于越南的勞動力價格只是我們的40%,很多外資企業從中國轉移到越南等地;三是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沒有“壟斷”定價權;四是國民幣升值,削弱了我們的產品競爭力。 在內需拉動和科技提升問題上,韓文高稱,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和貧富兩極分化導致內需拉不動,科技難提升重要跟企業稅賦過重無力研發高科技產品有關。 關于大家最關心的制作業復蘇問題,韓文高介紹,中國的經濟是以實體經濟為主的,所以制作業的復蘇就是經濟的復蘇,反之,經濟的復蘇也是制作業的復蘇。 為了讓制作業復蘇,政府應當真正退出微觀經濟領域,讓實體企業自由生長,同時增長科技創新,進步產品定價能力,并把持好通貨膨脹,藏富于民,讓民間有消費能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給懂得決這些問題的盼望”,韓文高介紹,大家不必過度悲觀,關于科技創新和過剩產能以及產業結構,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明確了相干思路,中國經濟的未來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