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商務部發布《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4年春季)》,回想2013年全年和2014年一季度中國外貿運行情況,并展望了2014年全年中國外貿發展趨勢。 報告指出,雖然世界經濟總體趨于改良,但風險因素依然突出。 2014年,世界經濟復蘇勢頭趨于改良,增長動力有所加強,但風險因素依然突出,國際競爭更加激烈。 中國經濟開局安穩,但仍然面臨下行壓力,部分領域風險有所上升。 總的看,中國外貿具備實現穩固增長的條件,但艱苦和尋釁較多,形勢嚴格復雜的一面不容低估。 在外部環境不產生大的變更情況下,2014年全年中國進出口有望保持相對穩固增長。 下面是2014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環境分析全文:2014年,世界經濟復蘇勢頭趨于改良,增長動力有所加強,但風險因素依然突出,國際競爭更加激烈。 中國經濟開局安穩,但仍然面臨下行壓力,部分領域風險有所上升。 總的看,中國外貿具備實現穩固增長的條件,但艱苦和尋釁較多,形勢嚴格復雜的一面不容低估。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總體趨于改良,但風險因素依然突出 發達國家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自主增長動力加強,財政壓縮壓力減小,對世界經濟復蘇形成更有力支撐。 美國勞動力市場改良帶動消費者信心回升,股價和房價上漲刺激企業擴大投資,2014財年聯邦政府財政赤字率降幅將從2013財年的2.9%縮小至1.1%,財政壓縮對經濟復蘇的拖累明顯減輕。 歐元區經濟溫暖復蘇態勢已經確立,失業率高位回落,政府債務上升趨勢得以扭轉,貨幣政策可能進一步放松以避免通縮風險。 日本經濟基礎擺脫長期通縮局面,雖然二季度開端將面臨消費稅率進步的沖擊,但財政支出增長,有望在必定程度上起到緩沖作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3.6%,比2013年進步0.6個百分點。 世貿組織預計,2014年全球貿易量增長4.7%,比2013年進步2.6個百分點。 但與此同時,美聯儲貨幣政策調劑,新興經濟體艱苦加重,部分國家和地區局面緊張,將給世界經濟帶來新的風險。 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是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變數 2014年初以來,美聯儲月度量化寬松規模已縮減300億美元,從2013年底的850億美元降至550億美元,在不涌現重大意外的情況下,預計年內美聯儲將徹底退出量化寬松政策。 由于市場已有充分預期,量化寬松退出并未對金融市場和大批商品市場產生嚴重沖擊,2014年以來美國股市多次創出新高,商品價格指數總體穩固,黃金、農產品價格甚至有所上漲。 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在必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流動性泛濫局面,有助于戒備新的資產價格泡沫,克制未來通脹壓力,但同時也推高了金融市場利率,勢必加速國際資本重新布局,影響其他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復蘇過程。 一些經濟基礎面較軟弱的國家資產價格激烈調劑,金融市場動蕩加劇。 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總體乏力 2013年下半年以來,為應對資本外流和通貨膨脹,多個新興經濟體采用進步利率、壓縮財政等措施,取得了必定成效。 據一些國際投資機構監測,2014年一季度末以來,新興金融市場資本持續外流狀態得以逆轉,特別是新興大國資本回流較多。 印度、巴西、南非、印尼、土耳其等國金融形勢趨于改良,匯市、股市基礎穩固甚至小幅回升,通脹壓力開端減輕。 但不少新興經濟體宏觀政策收緊和經濟結構性抵觸疊加,經濟仍存在較大下行壓力,一些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仍處于動蕩之中。 從制作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等先行指標來看,今后一段時代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相對發達經濟體的優勢將持續縮小,部分財政和經常賬戶“雙赤字”國家經濟增長狀態甚至可能會進一步惡化。 風險的影響明顯上升 2014年以來,烏克蘭危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4月17日,俄羅斯、烏克蘭、美國、歐盟達成促使烏各方解除武裝的日內瓦協議。 但迄今烏克蘭局面并未明顯緩解,下一步仍存在較大不斷定性。 烏克蘭危機不僅對俄、烏兩國經濟造成較大沖擊,而且其動蕩外溢效應還不斷向中亞和獨聯體地區擴散,使歐亞地區國家的對外經貿合作受到影響。 西亞北非地區亂局并未根本緩解,一些國家的抵觸和沖突仍有可能激化。 2014年,多個新興大國將舉辦大選,經濟政策面臨的不斷定性增長。 風險不僅影響相干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還導致能源等國際大批商品價格激烈波動,增長了經濟復蘇的難度。 從國內看,中國經濟開局安穩,但仍存下行壓力 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4%,處于預期合理區間之內。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300萬,外出務工勞動力增長了288萬人,增長1.7%,就業形勢穩中向好。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結構調劑和轉型升級取得新的進展,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內生動力不斷加強。 但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劑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工業產能嚴重過剩等抵觸沒有根本緩解,部分區域房地產市場又涌現了新的波動,加上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嚴格,經濟增長仍面臨下行壓力。 綜合考慮國際國內環境,2014年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環境略好于上年,但形勢仍然不容樂觀,還存在不少尋釁和壓力,突出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外部需求存在不斷定性。 隨著全球經濟貿易復蘇步伐加快,國際市場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總體呈回升之勢,但風險依然較多。 當前最大的市場風險來自新興經濟體,新興大國廣泛經濟增長乏力、進口需求疲弱。 為走出經濟困境,一些新興經濟體推行結構性,加大財政整固力度,采用措施恢復國際收支平衡,將進一步克制進口需求。 據世貿組織統計,以美元計價,一季度印度、巴西進口額分辨降落12.6%和0.6%,前2個月俄羅斯、南非進口額分辨降落7.5%和7.2%。 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市場在中國出口增量中占比超過40%,其進口需求持續降溫將對中國出口造成必定沖擊。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積極推動“再工業化”,在保持高端制作業競爭優勢的同時,也在必定程度上恢復了傳統制作業的競爭力,其經濟復蘇與進口需求增長明顯不同步。 據世貿組織統計,2013年美國、歐盟進口額分辨降落0.2%和3.4%,20142個月分辨降落0.1%和0.6%。 (證券時報網快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