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來,在便宜勞動力等要素稟賦推動下,中國一躍成為“世界工廠”,全球制作業大國。 據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統計,2013年中國工業占GDP的37%,供給全國25%的就業崗位,中國制作業在全球的比例約為20%。 然而,面對快速變更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中國制作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尋釁:一方面,以往支撐中國制作的土地、人力、資源、等種種紅利正逐漸消散;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以來,實體經濟的戰略意義再次凸顯,美國、德國等世界重要發達國家紛紛實行以重振制作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造就發展高端制作業,以搶占新一輪制作業制高點。 面對尋釁,中國制作如何與國際高端制作競爭?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參與了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組織的傳統媒體法人微博“從企業看信心”經濟形勢主題采訪運動,訪問北京、廣東、重慶、陜西、甘肅等各省市制作龍頭企業。 在采訪中我們懂得到,中國制作業在全球還是有競爭力的,但也深感傳統制作業轉型升級緊急性。 今年5月10日,習近平總在河南考核時強調,推動中國制作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把“制作”與“創造”、“速度”與“質量”,“產品”與“品牌”這些熟悉而又令人高興的字眼有機地聯合起來,其站位的高度、內涵的厚度、拓展的維度不言而喻,對中國這個傳統的制作大國有著極強的領導意義。 如何實現“三個轉變”?筆者認為,要害有四點:首先,需要器重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傳統產業由加工制作環節向研發、設計、專利、融資、投資、品牌構建、商業模式、物流系統延伸,增進制作業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推動加工貿易實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展。 其次,需要更加器重造就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3D打印、光電子等多點突破和融合互動將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興起。 以調研的素有“中國光谷”之稱的東湖新技巧開發區為例,其光纖光纜的生產規模居全球第一,光纖光纜國內市場占領率超過50%,國際市場占領率達到25%。 2013年,高新區企業總收入達6517億元,2001年至今,基礎上保持年均30%的增長速度,形成以新興產業—光電子產業為主導,能源環保、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等產業競相發展的格式。 第三,器重和造就企業自主創新,推動企業增長研發投入,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巧創新系統。 以調研的格力空調為例,近年來,格力電器將科技研發與產品創新置于最高戰略地位,其每年科研投入超過40億元。 一萬多件國家專利、12項國際領先技將格力鍛造成一艘年營業收入超1200億元的巨型航母,并駛入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空調產銷量躍升世界第一。 第四,提升品牌價值,推動品牌國際化 在調研中,我們創造,中國不少產品已經相當成熟,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也在逐年提升。 但相對國際大牌而言,中國制作品牌的底氣還不夠足,很大程度上在于對國際化背景下消操心理、品牌文化深度把握上有差距。 而30多年來,不少中國企業走過了手工作坊、質量為先、國內創牌、資本運作等過程,此時,提升品牌價值尤其是品牌國際化顯得尤為急切。 (郭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