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流傳渠道單一需大于求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是農村電商的制約問題,但有問題必有解決文案,最近農村電商趕街用3個真實案例就對此進行了闡明。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農村流傳渠道單一。 農村流傳渠道確實相對單一,可用于流傳的資源也相對較少,沒有電視、廣播、地鐵、公交甚至近幾年社會化媒體的粉絲群。 這的確會帶來劣勢,但更多是優勢 正是因為沒有電視、巨幅廣告、地鐵海報等宣傳情勢,所以在農村只要稍微弄出點動靜,就會十里八鄉都知道。 中國農村同時又是一個半封閉的熟人社會,口碑流傳效應非常明顯,誰家有什么新鮮事,村里來了個陌生人,不出半天就會家家戶戶都知道。 單一、貧乏的流傳渠道和資源,營造出的卻是一個純凈的流傳環境。 其次,農村其實是有很多種宣傳推廣渠道的,只是有些情勢還有待于我們去創造,有些方法還有待于我們去發掘。 我們來看下面這張圖: 這是趕街在農村辦電商夜校的開課場景。 村民們被組織起來,參加夜校培訓,發到手中的教材,是我們自己編寫的《趕街電商通信》。 從圖中可以看到,村民看得很認真,很感興趣 與此同時,我們還有講師,通過投影來給村民生動解釋電商的利益,和接觸電商的方法。 因此可見,農村電商做營銷,并不缺手段和資源,缺的是好方法和履行力。 方法正確,履行到位,即便是在農村,也能打出很俏麗的組合拳來。 現在來說第二個問題,賣出去遠比買進來急切。 這話只對了一半,賣出去是很急切,買進來其實也很急切 農民當然想通過網絡把自家的農貨賣出去、賣得好,但他們對物便宜美的消費品的需求也很真實。 農村的年輕人是不多,主力消費人群是大多外出了,但留守的人群同樣有消費需求,不光是生活,還有生產物質上的需求。 而且農村的小孩子基礎都留在村里的,而這些小孩子的消費需求其實不容小覷。 空口無憑,我再發一張圖來,這是1月26日上午拍的。 我們趕街最近在舉辦農村年貨節,幫農民從網上買年貨。 運動從22日開端,26日恰好是第一波快遞抵達的日子 當天快遞收件量是平日的四倍左右,各地倉庫都爆倉,這張照片就是送貨下鄉的時候拍的。 圖中的這個趕街服務站,一次就收取了3大編織袋的快件 這還只是第一天的量,后面有多少暫時還不知道 農村商品市場上的東西少、價格貴,這兩大因素造成農民在消費方面的需求,多年以來一直得不到滿足。 而電商正好能解決這兩個阻礙因素,所以我信任,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農民在消費方面的真實需求,會被釋放出來。 再說第三個問題,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已成為農村電商發展的最大瓶頸,這也是一個半對半錯觀點。 農村物流基礎是比較差,但并非一個致命性的因素 因為對于便捷這個詞,在農村跟城市有不同的懂得 對城市用戶來說,電商的便捷性就意味著送貨上門,意味著今天下單明天抵達,不然談什么便捷呢?但對農村用戶來說,東西到得快,固然是便捷,但能買到平時買不到的東西,能買到省城才干買到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更大的便捷。 對于農民來說,這才是他們所想要的便捷,這才是電商在農村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總而言之,在趕街這一年多的工作中,我們逼真地感受到,電商在農村不是泡沫,不是作秀,而是實打實擁有生命力。 同時對于這個行業來說,也早就過了張望期和試水期,已經進入了實操階段。 現在還做針對此市場的任何前瞻和分析,都沒有絲毫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