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說,制作業則經濟興,制作業蕭條最可怕,在這本書里,郎教授從多方面論述了這一觀點,我們來看看,中國制作業的盼望到底在哪?我們又該如何走出蕭條?這些問題都是每一個制作業同仁和政府決策者們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區域性蕭條明顯2013年一季度,溫州申請破產的企業數量同比上升了12倍。 2012年一年,溫州法院受理的企業破產案件27起,平均一個季度大約7起,但是今年一季度法院已經受理了86起。 溫州某基層法院的陳副院長說,當地瀕臨倒閉企業至少100~200家,主動申請破產的企業只有5~6家,如果按照5%的申請破產比例盤算,溫州去年破產的企業約540家,今年一季度已經暴漲到1720家。 這還沒有盤算停產和半停產的企業,以鞋企為例,溫州2700多家鞋企中還有800多家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約占30%。 珠三角地區也不容樂觀,官方數據還能看得過去,但第三方做的統計就差距很大了。 香港工業總會的數據顯示,港資企業兩年倒閉30%,2011年,珠三角地區約有7萬家港資工廠,2012年底還剩5萬家。 港臺團體是珠三角地區的制鞋巨頭,底本有6家鞋廠,自2008年開端陸陸續續關閉了5家,2013年1月又關閉了最后一家。 香港工業總會副劉展灝預計,到2015年,珠三角地區港資工廠將萎縮到大約3.5萬家,再次減少30%。 這才是珠三角地區制作業的真實狀態 實際上,溫州、珠三角地區的區域性蕭條只是全部經濟蕭條的縮影,放眼其他行業,情況也一樣糟糕,造船、光伏先落后入危機,工程機械嚴重產能過剩,60%的紡織企業零利潤。 二、造船業陷入困境工信部頒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造船完工量6021萬載重噸,同比降落21.4%。 2013年跌勢還在持續,一季度全國造船完工量945萬載重噸,同比降落15.6%;1—6月,全國造船完工量2060萬載重噸,同比降落36.0%,80家重點監測企業經濟指標全面降落,工業產值同比降落16.6%,出貨值同比降落24.7%,利潤同比降落53.6%,相反響收賬款、財務費用、管理費用都在增長。 重點監測的都是大企業,能很順利獲得貸款和各項優惠政策,中小船企就更慘了。 全球最大的中小船舶制作業基地在浙江臺州,目前約有80%的船企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 中國船舶工業團體原總經理譚作鈞預計,有50%的造船廠將在未來2~3年內破產。 具體到造船第一大省江蘇,今年1—3月份江蘇13家重點船企中有4家企業虧損,小一些的造船廠日子更不好過,在列入統計的66家造船企業中有44家企業沒有接單。 面對困境,銀行多次出手相救,以江蘇為例,截至2013年2月底,江蘇省重要金融機構對重點造船企業的綜合授信余額為1070億元。 當時我曾在電視節目中警告大家,給造船業融資看上去確實是雪中送炭,實際上誰也不能保證這不是第二個光伏。 果不其然,從今年7月開端,各大銀行意識到風險紛紛開端收緊對造船業的貸款,以前只要客戶向造船廠支付1%的預付款銀行就敢貸款給造船廠,現在至少要支付15%的預付款銀行才會考慮發放貸款,具體操作中則可能要達到30%的預付款。 三、鋼鐵行業問題重重發改委說“鋼鐵行業2012年經歷了10年來最艱苦的時刻”。 2012年全國有將近三成的鋼貿企業倒閉或者退出行業,10月15日至11月15日上海曾有第一波鋼貿貸款逼債,當時所有媒體都在報道,其實那段時間起訴一共才27起。 大家知道最近的情況嗎?“上海法院網”頒布的開庭公告信息顯示,2013年3月18日至4月17日,僅一個月上海就有209起銀行起訴鋼貿企業的案件開庭,媒體反而不吭聲了。 四、光伏企業危機深重光伏企業更是不用多說,美國、歐洲部分國家先后對我國的光伏產品征收重稅,2013年3月20日全國最大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發布破產,光伏第一大省江蘇停產和半停產的企業超過60%,第二大省浙江有96%的企業停產或倒閉。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朱共山說:“全國領域內多晶硅行業90%的企業已經停產,如果再持續下去,這個行業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五、工程機械嚴重產能過剩,庫存高企以發掘機為例,全年總銷量12萬臺,產能60多萬臺,前幾年4萬億投資興起之初還不明顯,大家都有飯吃,現在日子卻很難過。 各大工程機械生產商庫存積存嚴重,花錢租地用來停放沒人買的新車,因為畏懼停產引起恐慌。 徐州市金山橋東、大黃山附近,可以看到徐工團體停放的許多工程機械。 徐工團體作為國企還注意影響,不讓工人失業回家,民營企業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三一重工、玉柴重工都相繼傳出了裁員的消息。 查閱徐工團體的年報創造,今年一季度,徐工團體的庫存新增5.96億元,同比增長51%,銷售收入同比下滑17%,但應收賬款達到204億元,同比增長54.5%。 這闡明徐工團體過去一直在大批賒銷工程機械,我沒有苛責它的意思,因為所有的工程機械企業都是這樣。 但是這次的行業危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過去的 高端產業轉移,中國還會有真正的制作業嗎?近代世界史上共有三次大的產業轉移。 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把鋼鐵、紡織這些沒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到了德國和日本。 第二次轉移是六七十年代,日本、德國把紡織、玩具、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洲國家和地區,出身了亞洲四小龍。 第三次就是我們熟悉的,90年代亞洲四小龍把玩具、紡織、服裝等產業轉移到中國沿海。 這三次轉移都是從生產成本高的向生產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遷移,是正常的經濟現象。 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廠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么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便宜勞動力和土地!阿迪達斯的數據顯示,它們在蘇州廠的工人一個月3000多元還留不住,但是柬埔寨的工人月薪828元就可以了。 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 但事實上并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制作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現在已經走的有100多家了。 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制作業,最后是汽車和工程機械。 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后效率均大幅提升 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后效率更高。 搬回美國后,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降落25%,組裝時間進步了5倍。 以前在中國生產這個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后只賣1299美元。 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制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進步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后2天就能交貨。 另一家高端炊具制作商All-CladMetalcrafters也正把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美國。 在精密制作領域,NCR公司的主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 美國Am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 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把持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 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 卡特彼勒發布油壓發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存一個研發團隊。 由于汽車和工程機械這種行業底本也不是中國的強項,因此這類企業轉移不多。 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打算走的還有更多 2012年,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對106家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企業進行調查創造,37%的企業考慮將制作業遷回美國本土,相干企業重要集中在橡膠和塑料制操行業(67%籌備回撤)、機械行業(42%籌備回撤)、電子行業(41%籌備回撤),以及盤算機相干行業(40%籌備回撤)。 原因是中國制作業成本上升以及中國經濟放緩,比如2000—2005年,中國工廠的工人平均工資和福利上升了10%;2005—2010年,中國工人平均工資和福利上漲19%,而同期美國工廠工人的成本僅上升4%。 如果再把越來越貴的能源成本、運輸和供給鏈風險以及關稅成本等其他因素考慮在內,“中國制作”大概只能持續保持5年的相對優勢。 也就是說,最早到2015年左右,就大部分面向北美消費者的商品而言,在美國本土生產將會變得和在中國生產一樣劃算。 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類似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論,即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制作業務的本土布局。 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現,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制作業的運動,2/5表現工廠已經遷回美國。 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 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降落10.06%;實際應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降落3.7%”。 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降落8.22%,持續兩年明顯下跌;而相比于兩,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 這樣的趨勢不僅在美資企業內蔓延,我們自己的企業有的也開端在美國設廠生產。 2012年10月3日,聯想團體發布將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Whitsett市開設PC生產線,重要生產“Think”品牌筆記本電腦、臺式機、平板電腦、工程工作站和服務器,并打算在2013年投入運營。 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 美國把鋼鐵、紡織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制作、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 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制作、精密儀器、電子行業。 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制作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盤踞高端一個盤踞中低端。 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制作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游;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制作基地,全世界每一臺電腦里面都有制作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臺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 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后,中國會剩下什么呢?本文摘自東方出版社)東方出版社“精益制作”系列圖書助力中國產業升級東方出版社“雙百工程”之一——日本精益制作大系,專門為中國制作業產業升級供給思想兵器,從實務學習詳解精益制作,深受管理者和一線員工愛好。 所謂雙百工程是指,東方出版社打算用5年左右的時間,陸續引進出版在制作行業獨領、服務業有口皆碑的日本系列書籍各100種,以服務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我們命名為“日本精益制作”和“服務的細節”兩大系列。 出版愿景:“通過東方出版社雙百工程的陸續出版,哪怕我們學到日本經驗的一半,中國產業實力都會大大加強。 ”——東方出版社總編輯許劍秋先生如是說 東方出版社精益制作系列目前已推出、、、、、、、、、、、、、、、、、、、、、、27本。 立春優惠促銷正在進行中……應中國最大的精益愛好者、從業者、研究者的社群組織——益友會寬大益友的強烈請求,我們決定在2015年2月4日零點到2月5日23點30分優惠促銷精益制作套裝27本,向益友們派發3重好禮!更機動的購置方法——三種支付方法任你選1、東方出版社天貓旗艦店下單購置(可直接復制下面鏈接,或天貓搜東方音像出版社直接進入)天貓店鏈接:2、京東東方出版社官方旗艦店購置(可直接復制下面鏈接,或京東商城搜東方出版社旗艦店直接進入)3、點擊下面鏈接進入微店直接下單微店鏈接:微店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