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部長: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打造中國制作業升級版--------在2014智能制作國際會議上的宗旨報告起源: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日期:2014年05月08日09:00(2014年5月7日)尊重的路甬祥理事長、周濟院長,尊重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 非常高興參加2014智能制作國際會議 這次會議以“創新驅動、智造未來”為主題,深入探討新一輪產業變更與中國制作業發展等重大問題,信任對于中國制作業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增進作用。 借此機會,我談幾點領會和思考,與大家交換 一、深入認識和把握制作業發展新趨勢當前,全球正涌現以信息網絡、智能制作、新能源和新材料為代表的新一輪技巧創新浪潮,對產業發展產生了日益深入的影響。 國際上包含中國隨之掀起了一股討論熱潮,理論界和產業界廣泛認為,世界正處于新一輪技巧創新浪潮引發新一輪工業的開端。 雖然大家各自看問題的角度和關注的重點不盡雷同,但廣泛都有一個共鳴,就是新一輪產業變更的核心是信息網絡技巧的利用。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信息技巧特別是互聯網技巧的發展和利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加快推動生產方法、發展模式的深入變更,特別是有兩個方面趨勢值得關注。 一方面,信息網絡技巧與制作業向深度融合發展 信息網絡技巧是20世紀人類最巨大的創造之一 制作業是信息網絡技巧利用的重要領域 互聯網技巧發展正在對傳統制作業的發展方法帶來顛覆性、性的影響。 信息網絡技巧的廣泛利用,可以實時感知、采集、監控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批數據,增進生產過程的無縫連接和企業間的協同制作,實現生產系統的智能分析和決策優化,使智能制作、網絡制作、柔性制作成為生產方法變更的方向。 從某種程度上講,制作業互聯網化正成為一種大趨勢 比如德國提出的工業4.0打算,其核心是智能生產技巧和智能生產模式,旨在通過“物聯網”和“務(服務)聯網”,把產品、機器、資源、人有機接洽在一起,推動各環節數據共享,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作流程的數字化。 另一方面,新業態新模式對傳統生產方法帶來性變更 歷史經驗表明,每次產業變更都會催生一批新模式和新業態。 信息網絡技巧與傳統制作業相互滲透、深度融合,正在深入轉變產業組織方法,加速形成新的企業與用戶關系。 一是由大規模批量生產向大規模定制生產轉變 互聯網理念擴大到工業生產和服務領域,催生了眾包設計、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將增進生產者與消費者實時互動,使得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再大批趨同而是更具個性化。 二是由集中生產向網絡化異地協同生產轉變 信息網絡技巧使不同環節的企業間實現信息共享,能夠在全球領域內迅速創造和動態調劑合作對象,整合企業間的優勢資源,在研發、制作、物流等各產業鏈環節實現全球疏散化生產。 近期,中國商用飛機制作公司研制的ARJ21支線飛機為進行自然結冰適航試飛,完成橫跨三大洲兩大洋、飛越10個國家、輾轉18個機場、飛行3萬公里的圍繞地球飛行壯舉,取得宏大成功,受到國人關注!中國商飛公司為研制該型飛機組建的項目廣域協同平臺,采用主制作商+供給商的管理模式,實現了全球10多個國家、104家供給商之間的協同研發和制作,全機結構零部件約31000多項,中國商飛公司承擔了7000余項,占22.5%,這就是范例的網絡化制作。 三是由傳統制作企業向跨界融合企業轉變 企業生產從以傳統的產品制作為核心轉向供給具有豐富內涵的產品和服務,直至為顧客供給整體解決方案,互聯網企業與制作企業、生產企業與服務企業之間的邊界日益含混。 例如,今年1月,谷歌公司發布與四家整車制作企業和一家芯片制作企業共同成立汽車聯盟,布局汽車操作系統。 這在必定程度上反響了谷歌對于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斷定 當前,隨著信息網絡技巧在制作業領域的廣泛滲透,及其帶來的工業互聯網、工業云等一大批新的生產理念,制作業互聯網化浮現出智能產品、眾包設計、智能制作、在線服務以及基于互聯網的新型商業模式等幾大鮮明特點。 比如在智能產品方面,互聯網技巧、人工智能、數字化技巧嵌入傳統產品設計,使產品逐步成為互聯網化的智能終端。 特斯拉被譽為“汽車界的蘋果”,它的成功不僅僅是電池技巧的突破,更得益于將互聯網思維融入了汽車制作。 特斯拉對自己的核心定位不是電動車,而是一個大型可移動的智能終端,具有全新的人機交互方法,通過互聯網終端把汽車做成了一個包含硬件、軟件、內容和服務的體驗工具。 比如在眾包設計方面,眾包設計以疏散化為基礎特點,通過網絡平臺,消費者個體參與創新設計從而滿足個性化需求。 中國家電企業海爾搭建了一個全球研發平臺,納入全球10萬個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涉及電子、生物、動力等多個領域,共同參與產品設計。 比如在智能制作方面,物聯網是信息網絡技巧的高度集成和綜合運用。 近年來,中國在物聯網高端傳感器、芯片、通信協議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在交通、物流等領域的利用示范扎實推動,逐步摸索出了一條兩化融合的重要實現路徑。 棉紡企業無錫一棉利用物聯網監測監控生產過程,把公司成品、生產過程、環境、安全、電能五個方面數千臺(套)設備組成網絡,并和企業局域網、互聯網、移動網融合,履行了管控一體化。 又比如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近年來全球涌現出一批基于互聯網利用的新型企業,憑借新的商業模式對傳統市場形成了很大沖擊。 中國的小米手機,運用互聯網思維,依附個性化定制、供給鏈整合及饑渴營銷等新商業模式,在很短時間內獲得了宏大成功,創業三年來,銷售額從2011年的5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316億元,年均增速接近700%。 可以說,信息網絡技巧正在深入轉變著傳統制作業,傳統制作業面臨著要么被顛覆、要么積極擁抱的決定。 從某種意義上講,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不少制作業巨頭轟然倒下,與其說是技巧路線選擇的問題,不如說是沒有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 制作業發展這種新趨勢新請求,對于全球制作業來說,既是良好的機會,也是重大的尋釁。 從中國而言,中國雖已成為世界制作大國,但在核心技巧、產品附加值、產品德量、生產效率、能源資源利用和環境掩護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先進程度尚有較大差距,并面臨諸多方面的尋釁,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產業變更機會,采用積極有效措施,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加快制作業轉型升級。 二、深入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當前,世界正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變更時代,科學技巧領域產生性的預兆愈加明顯,深入轉變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 科學技巧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深入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科技創新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顯得重要而緊急。 適應制作業發展新趨勢,打造中國制作業升級版,必須把加強創新能力擺在更加重要地位,著力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制作業發展轉到更多依附創新驅動上來,充分施展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 第一,加快突破要害核心和共性技巧 控制要害核心技巧,是既是順應發展新趨勢的必定請求,也是創新能力提升的根本體現。 我們要把握世界科技和產業變更趨勢,兼顧考慮我國制作業發展需要,創新機制、突出重點,抓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創新發展工程和利用示范工程組織實行,力爭在集成電路、新一代移動通信、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突破一批要害核心技巧技巧。 針對我國工業基礎能力不強的問題,要深入實行工業強基工程,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措施,推廣范例經驗,著力解決一批重大要害技巧和產品缺失問題,力爭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增進我國工業基礎能力邁上新臺階。 需要指出的是,基礎研究是高新技巧的先導和源泉 大批的核心技巧的背后,其實都是長期基礎研究的積累 沒有基礎研究的長期儲備和雄厚積累,技巧創新與突破、利用與開發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要高度器重抓好基礎研究,為持續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聯結科技與經濟緊密的要害環節。 創新是否成功、創新成果是否具有價值,最終的斷定標準還是由是否能夠實現產業化,是否能夠充分滿足市場需求。 目前,我國制作業領域創新成果不少,但轉化和產業化率較低。 這與技巧轉移機制不健全、不同創新主體融合連接不夠有關,也與標準和知識產權制度建設滯后、社會中介服務系統不完善有關。 今后,我們要在增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上狠下工夫,重視加強政策領導,完善配套設施和相干法制制度,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重視加快發展風險投資、技巧轉讓、管理和戰略咨詢等中介服務機構,增進先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不斷進步制作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 第三,著力加強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巧創新系統建設 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害還是要具體落實到企業,使之成為企業的自覺舉動。 要加快健全技巧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技巧創新主體地位,施展市場對技巧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充分激發企業技巧創新的活力。 同時,要全面落實勉勵民間投資和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撐,積極營造有利于中小微企業技巧創新的環境,進步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 此外,要高度器重并切實加強知識產權創造、掩護、運用和管理,推動健全完善“勉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和文化氣氛,充分激發和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的動力和活力。 三、大力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隨著新一輪技巧創新和產業變更的發展,制作業兩化融合趨勢愈益明顯。 我們必須順勢而為,加強策劃,完善措施,大力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技巧,深化泛在感知、寬帶移動、智能融合的信息網絡技巧系統在工業領域的集成利用,增進工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信息交互和集成協作,創新要素配置、生產制作和產業組織方法,延伸產業鏈,造就新業態,努力打造中國制作業升級版。 兩化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網絡、產業、利用、安全等多個方面。 我們要保持利用導向、基礎先行、產業支撐、安全為要的總方向,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著力建設和推廣企業兩化融合管理系統標準 中國大批企業特別是傳統產業領域存在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流程管理缺位、要害能力不足等問題,亟需制定企業兩化融合管理系統,領導企業提升信息化管理程度。 去年以來,我們借鑒ISO9000、ISO14000的做法,研究制定企業兩化融合管理系統的國家標準,推動建立第三方認定服務系統,健全支撐兩化深度融合的技巧標準規范,領導企業開展符合性認定。 與ISO9000一樣,這項認定是領導性的符合性認定,屬于非強制性,重要是通過政府領導,調動企業推動兩化融合的積極性和內在動力,領導企業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環境下的競爭能力。 今年,我們將選擇500家企業開展貫標試點,爭取年內200家以上企業基礎達標,并不斷驗證和完善兩化融合推動機制。 (二)全面提升工業智能化程度 推動兩化融合,運用信息技巧提升傳統產業是重點方向,要深化信息技巧在研發設計、制作、管理、營銷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集成利用。 推動兩化融合的根本目標是提升企業經營管理程度和核心競爭力,不同企業的特點和需求不一樣,推動兩化融合的重點也應有所差別,加強分類領導。 對大企業,重點是繚繞設計、制作、營銷等環節,深化信息技巧的集成利用,進步生產設備、生產過程、制作工藝智能化程度,加快工業機器人、增材制作等先進制作技巧在生產過程中的利用,造就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推廣智能制作生產模式。 對中小微企業,重點是進一步完善面向中小微企業的信息化服務系統,解決中小微企業在技巧創新、企業管理、市場開辟、投資融資、人才造就、信息咨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艱苦,降低中小微企業信息化利用門檻,進步中小微企業信息化利用能力和程度,加強中小微企業發展活力。 同時,從行業角度看,民爆、危化、食品、稀土、農藥以及重點用能行業與安全生產、環境掩護和民生保障息息相干,要加強這些行業和領域的智能監測監管系統建設,進步重點高危行業安全生產程度、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智能化程度。 (三)推動信息網絡技巧與制作業深度融合 以互聯網思維創新工作思路和機制,推動互聯網與制作業深度融合。 一是推動物聯網、大數據技巧在工業領域的集成創新和利用。 要已有工作基礎上,繚繞基礎設施、工業把持、現代物流等重大利用領域,進一步開展物聯網技巧研發和利用示范,推動設備數字化、流程主動化、管理信息化。 支撐和勉勵大數據技巧在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工業行業管理和經濟運行中的利用。 二是推動制作方法的互聯網化 勉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網絡化制作模式,實現生產經營各環節的企業間協同,形成網絡化企業集群。 支撐工業云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制作資源的共享,勉勵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等新型制作模式。 三是勉勵制作業創新銷售和服務模式 領導企業充分運用電子商務、O2O等互聯網模式實現產品營銷,并對產品、市場進舉動態監控、預測預警,進步服務程度。 (四)加強兩化融合支撐能力建設 推動兩化融合,網絡是基礎 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固定電話用戶、移動電話用戶、互聯網網民人數均已居世界第一,但寬帶網絡建設整體程度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我們將大力實行“寬帶中國”戰略,加快信息網絡寬帶化升級,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發展,全面推動三網融合,著力構建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推動兩化融合,產業是支撐 要加快提升現代信息技巧產業支撐能力,突破高端芯片、新型顯示、要害電子元器件等核心要害技巧,大力發展利用電子和工業軟件,支撐云盤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巧研發和產業化,勉勵智能終端產品創新發展,加強信息產品供給能力。 同時,要高度器重網絡信息安全問題,不斷加強兩化融合形勢下網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女士們、先生們:推動兩化深度融合,打造制作業升級版,要害要進一步全面深化,充分釋放的紅利,激發市場的活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國中央政府的決策安排,繚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施展政府作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強與相干方面和諧配合,積極推動重點領域和要害環節,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加強特定行業和領域事中事后監管,推動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市場供需機制、市場退出機制等,充分施展政府在戰略、方案、政策、標準方面的領導作用。 應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我們將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戰略,進一步放開一般制作業,加強與世界各國同行的交換合作。 我們歡迎和勉勵各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并切實掩護各國投資者的利益。 勉勵跨國公司、國際學術機構在華設立研發機構,搭建聯合研究的平臺。 同時,我們也支撐和勉勵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到海外建立研發機構或生產基地,積極尋求國外企業開展合作,不斷進步合作的層次和程度,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這次會議為大家供給了一個溝通交換的平臺。 盼望與會的各位嘉賓,充分利用好這一個平臺,加強溝通交換,分享彼此經驗,深化相互合作。 讓我們攜起手來,抓住新一輪產業變更機會,大力增進世界制作業繁榮發展,更好地助力全球經濟發展,更好地造福于人類文明進步。 最后,預祝本次會議取得美滿成功!謝謝大家 【】【】(本篇文章瀏覽次數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