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國內智能制作業,既要加快建設智能制作系統和公共服務平臺,也要狠抓要害核心智能部件、設備和系統的自主化和產業化,這樣才干從根本上擺脫高端制作業受制于人的局面前幾天,我和在浙江一家工廠工作的同學電話聊天。 說起如今招工難,同學高興地告訴我,廠里再也不用擔心招不到人了,因為有了一批專門從事搬運、分揀工作的機器人。 看到他傳來的照片和視頻,我吃驚極了,機器人干起活來還真“賣力”!這讓我想到前不久在網上看到的消息,江西南昌一家餐廳引入了機器人服務員,不但機器人行走的速度可以自行調劑,還可以和客人對話。 我想,這科技創新的速度真是“專治各種不服”,說不定以后連出租車司機都是機器人了。 近些年,“用工荒”“用工貴”問題一直困擾著勞動密集型企業。 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市場需求波動,持續的經營壓力之下,從制作業到服務業,很多企業開端嘗試“機器換人”—用機器人或者智能化設備代替人工勞作。 “機器換人”一方面讓企業節儉了勞動力成本,另一方面則促使企業將節儉的資金投入到進步全要素生產率的領域,進而推動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的轉變和創新。 “機器換人”利益多多,但目前的推廣普及卻并不那么樂觀,可以說是“看熱烈”的多,“動手干”的少。 看似抵觸的背后,其實還是與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相對落后有關。 國際機器人協會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各地區工業機器人銷量需求增長率排名中,中國以54%的增速成為工業機器人最大需求國。 中國市場2014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5.6萬臺,其中海外供給商的銷量約占七成,在目前的中國市場,進口品牌機器人幾乎壟斷了制作、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 此外,由于伺服電機和精密減速器這些要害元器件基礎從國外進口,昂貴的售價使得“機器換人”需求強烈的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所以說,要解決這一問題,還是得大力發展國內智能制作業,推動實行“中國制作2025”戰略。 既要加快建設智能制作系統和公共服務平臺,也要狠抓要害核心智能部件、設備和系統的自主化和產業化,這樣才干從根本上擺脫高端制作業受制于人的局面,早日實現工業轉型升級。 這樣的“機器換人”,才干真正換得俏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