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巧、數字化制作技巧與移動互聯網之間創新融合步伐的不斷加快,全球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正浮現出新的態勢。 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FR)統計,2002~2013年,全球新裝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速達9%。 2013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達16.8萬臺 這其中,得益于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快速增長,亞洲成為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 據統計,2007~2013年,亞洲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0%,中國達25%。 面對這一狀態,世界機器人產業發達國家和企業正在加緊進行戰略布局,搶占機器人技巧及產業發展制高點,這使得我國機器人發展與國外的差距有進一步被拉大的風險。 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國外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和趨勢,以期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供給借鑒與啟發。 發達國家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近年來,以大數據、云盤算、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巧與機器人技巧的融合創新加速,將不僅開發出更具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新型智能機器人,還可認為機器人建立起相應的互聯網和知識庫的云空間,使其通過互聯網進行交互,并通過云盤算提升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 面對新形勢,發達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紛紛做出戰略安排,搶占機器人產業發展制高點。 美國實行再工業化戰略,在2011年開端推行的先進制作伙伴打算(AMP)中明確要通過發展工業機器人重振美國制作業,并憑借信息網絡技巧的優勢,投資28億美元開發旨在實現移動互聯的新一代智能機器人。 歐盟通過第七框架打算投入6億美元用于機器人的研發,并擬在2020地平線項目中投入9億美元用于機器人制作。 日本制定了機器人技巧長期發展戰略,將機器人產業作為新產業發展戰略中7大重點扶持的產業之一加大投入,僅在類人機器人領域就打算10年投資3.5億美元。 韓國制定了《智能機器人基礎打算》,2012年10月發布了機器人未來戰略展望2022,將政策焦點放在了擴大韓國機器人產業并支撐國內機器人企業進軍海外市場方面。 這其中,服務機器人領域漸成為發達國家發展的重點 美國于2013年3月發布了《機器人技巧路線圖:從互聯網到機器人》,強調機器人技巧在衛生保健服務領域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創造新市場、新就業崗位和改良人們生活等服務領域的潛力。 歐盟表現將盡快制定出歐盟機器人技巧,特別是家庭服務機器人技巧的研發路線圖與時間進度表。 日本于2013年在神奈川縣、茨城縣建立機器人特區,投資10億日元,推動看護機器人、救災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的研發及利用。 韓國于2010年提出服務機器人發展戰略,打算通過開創新市場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2012年出臺機器人發展十年打算,目標是實現每個家庭一臺機器人。 中國面臨差距被拉大風險由于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潛在需求市場,國外著名機器人企業進軍中國的程度不斷加強。 國際機器人協會預計,中國有望在今年或明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針對這一發展趨勢,國外重要機器人企業不再滿足于將我國作為產品銷售和技巧服務市場,開端將我國作為機器人的生產基地并從整機組裝深入到要害部件生產。 例如德國庫卡公司于2012年10月在上海新建工廠,日本安川電機于2012年7月在我國江蘇常州建立了首個海外機器人生產基地,美國愛德普機器人貿易(上海)公司于2012年成立,德國徠斯機器人公司于2013年在蘇州建立新廠。 2013年以來,韓國現代重工謀求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和重要企業憑借既有的技巧優勢,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同時,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與國外的差距有進一步被拉大的風險。 首先,新一代智能機器人創新發展更加急切 我國雖然在傳統機器人技巧研發及產業化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但在信息網絡技巧與機器人技巧聯合方面仍然十分滯后,互聯網企業在發展機器人技巧方面意識不強,尚沒有一家企業參與到機器人技巧與產業發展中來,這勢必造成我國機器人技巧及產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其次,外資企業與品牌擠占我國機器人企業發展空間 我國機器人產業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工業機器人缺乏品牌認知度,最大的機器人企業年產機器人僅有幾千臺,機器人市場基礎被外資企業和品牌盤踞,瑞典ABB,日本發那科,安川、德國庫卡等國外著名企業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占領率近90%,僅FANUC一家,其機器人產品就在我國占領23%的市場份額。 隨著國外機器人企業紛紛將我國作為生產基地,自主品牌生產企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最后,機器人產業空心化風險進一步擴大 我國的機器人企業多為加工組裝,缺乏要害核心技巧,高性能交換伺服電機、精密減速器、把持器等要害核心部件長期依附進口,如精密減速器幾乎被日本的帝人、Harmonic兩家公司所壟斷,售價居高不下,直接推高了我國機器人產品的生產成本,降低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我國機器人的發展面臨加工組裝鎖定的產業空心化風險。 五方面加快追趕步伐發達國家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經驗和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國需要聯合發展實際,重點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頂層設計與前瞻布局。 加強對國際機器人技巧的跟蹤研究,把握信息網絡技巧條件下機器人的發展趨勢,盡快研究出臺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機器人技巧路線圖,明確技巧發展的步驟、重點突破的要害核心技巧、工藝與零部件以及產業化路徑,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進行宏觀領導。 二是確立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機器人發展模式 我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需求國家,建議首先采用對外采購與成套設計、系統集成相聯合的韓國模式,加強行業細分領域的集成利用,擴大與占領利用市場。 同時,借鑒日本模式,加強產學研用聯合的集體攻關,重點突破要害核心部件,盡快形成機器人本體、要害零部件、系統集成商等機器人全產業鏈的整體推動。 三是加大對研發及產業化的政策支撐力度 利用高端數控機床及基礎制作設備科技重大專項、智能制作設備專項等現有政策渠道,搭建創新利用平臺,重點加強要害技巧或核心技巧突破、要害零部件聯合攻關,增進要害零部件、整車、材料、工藝同步研發和協同配套。 施展政府財政的領導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摸索設立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以優勢企業為核心,領導和支撐企業整合,拓寬工業機器人的利用渠道。 四是加快造就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和品牌 我國應將造就與發展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作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項重要任務。 健全完善首臺(套)支撐政策,加大政府采購支撐力度,研究建立以政府領導、市場化運作的首臺(套)保險機制,加快機器人產品的利用推廣。 積極搭建產需對接平臺,深入科技成果鑒定工作,研究建立鑒定公告發布制度,出臺工業機器人產業目錄,協同推動開展工業機器人的國產化工作,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龍頭企業和品牌。 五是加強服務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利用 我國從2012年開端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期,預計到2015年將涌現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60歲以上老人將由1.78億增長到2.21億,老年人口比例由13.3%增長到16%,這將使我國養老服務面臨極大尋釁,同時,我國也是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多發國家。 為此,我國需要進行前瞻布局,借鑒日韓機器人發展經驗,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看護、醫療、救災等服務機器人的研發及產業化利用,并積極開展區域示范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