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美歐日經濟開端逐步復蘇,但未能有效拉動中國外貿的增長。 相干測算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前的2002-2007年,1%的全球經濟增長可帶動我國9.1%的出口增長;而危機后的2010-2012年,1%的全球GDP增長僅可帶動我國6.1%的出口增長。 外圍經濟增長對中國外貿增長的拉動明顯削弱,這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深入研究。 首先,美歐日經濟復蘇與中國出口涌現“脫鉤”跡象。 2013年以來,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動能廣泛加強,各國經濟相較于原有增長格式涌現了不同程度的調劑,美國制作業復蘇帶動實體經濟復蘇明顯。 而隨著中國國內要素成本上漲及國民幣持續大幅升值,中國商品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開端降落,2011年至2013年,我國商品在美國進口中占比累計降落2個百分點,涌現“脫鉤”跡象。 這一趨勢也同樣產生在中國與其他發達經濟體之間 2013年,我國產品出口到傳統發達市場占比從去年的40%左右降落至37.6%,并且這一趨勢在今年一季度有所延續。 其次,新興經濟體貿易競爭追趕態勢進一步加強。 目前,勞動密集型制作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也開端放緩,越南、印度、墨西哥與東歐等國家和地區以比中國更低的成本優勢,成為接納工業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新陣地,東盟制作、印度制作、墨西哥制作開端用更加低廉的成本要素實現對中國制作的供給替代。 第三,TPP+TTIP+PSA正在轉變全球貿易格式和秩序。 當前,國際產業競爭與合作的態勢正在產生重大變更 美歐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議(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議(TTIP)和多邊服務業協議(PSA)重構全球貿易規矩,浮現三大特點:一是零關稅;二是就業和綠色環保的談判準入條件;三是區域自貿加強。 新型貿易壁壘對中國造成嚴重尋釁 除了傳統貿易接濟之外,貿易掩護主義以國家援助、政府采購等情勢隱蔽涌現,對中國出口形成新尋釁。 展望未來,中國不應當把焦點過度集中于保外貿增長上,而應當著眼于中長期的產業升級和貿易升級。 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重要依附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低成本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這種依附初級要素稟賦的模式,很難在貿易層次和戰略利益上取得突破。 同時,長期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可能會對我國產業的全球定位形成慣性依附,面臨“被鎖定”風險。 綜合分析來看,全年要實現7.5%的外貿增長目標,壓力在下半年。 從現在的情況來講,“穩增長”和“穩外貿”政策有必定的時效性,可能在未來幾個月有必定集中體現,但是考慮到對外貿易已經開端浮現國際產業轉移放慢、向周邊國家產業轉移和訂單轉移加快、生產要素成本上升這樣“一慢、一快、一升”的態勢,再加上新型貿易壁壘對中國造成諸多尋釁,因此,外貿總體形勢仍是趨緊,須對未來貿易轉型與升級有長遠設計。 未來十年全球產業競爭歸根結底將是價值鏈的競爭,價值鏈競爭決定中國制作業乃至產業競爭力和未來經濟的前途與命運。 面對美國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浪潮,以及國內傳統比較優勢流失等多種尋釁,須建立起新的競爭優勢,向全球價值鏈上游攀升,推動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全面升級。 中國需要積極延伸國內價值鏈,提升加工貿易參與國際分工程度。 器重造就本土跨國公司,加強對全球價值鏈的參與度和把持力。 進一步優化加工貿易國內布局,加快產業升級和梯度轉移 此外,中國應積極順應全球FTA(自貿協議)大浪潮,加快推動中日韓FTA、中國-東盟FTA談判,以及提前研究中美FTA、中歐FTA等戰略協議談判,并提升各個自貿區談判的透明度。 同時,從長遠實現亞太經濟一體化的角度看,應當通過積極整合亞太地區的區域性貿易安排,逐步推動亞太自貿區建立。 這樣不但可以減少因多個區域性貿易安排并存而導致的亞太地區制度規矩不統一、甚至相互抵觸的問題,增進規制融合,而且也有望全面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貿易和產業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