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服務業大國——2020: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遲福林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正處在重要歷史拐點: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增大。 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放緩至7.3%,創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新低;另一方面經濟結構升級的態勢初步形成。 今3季度,服務業增長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6.7%,創歷史新高。 問題在于,面對內外發展環境深入復雜變更的新形勢,轉型與的時間空間束縛全面加強。 到2020年中國能否從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成為轉型與的歷史任務和重大尋釁。 實現這一轉型,既可以在結構升級的基礎上形成7%左右的經濟增長新常態,又能夠為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創造有利條件。 中國進入消費新時代,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面臨著重要的歷史機會消費的本質需求是服務。 中國進入消費新時代,現代服務需求逐步高于傳統物質需求,已成為消費需求釋放與升級的大趨勢。 1.消費結構升級帶動服務消費比重明顯提升 第一,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 未來5—10年,隨著人口城鎮化過程加快,城鄉居民發展型消費需求將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到2020年,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有望降落到30%左右。 第二,從物質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 例如: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娛樂三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比重從1985年的12.8%上升到2013年的34.1%。 估計到2020年這個支出占比有可能進步到40%—45%,成為城鎮居民的消費大頭。 第三,從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升級 例如,2012年中國信息消費為1.7萬億元,同比增長29%;2013年,信息消費規模達到2.2萬億元,同比增長28%。 2.消費規模的擴大將為服務業較快發展供給市場空間 第一,消費增長潛力宏大 首先,新增消費不斷加大 例如,2012年城鄉居民新增消費量超過2萬億元,這相當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年的消費總量。 其次,消費總規模逐步擴大 例如,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1年僅為18.4萬億元,2013年增長到23.8萬億元,估計到2020年將達到45萬—50萬億元。 第二,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的趨勢正在形成 這些年工業增長值占比逐年降落,從2006年的42.2%降落到2013年的37%。 同期,服務業占比從40.9%進步到46.1%,2013年服務業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估計到2015年,有可能達到48%以上,超過國家“十二五”方案目標。 近些年來服務業增長值都以年均兩位數增長 2001—2013年,扣除價格因素后服務業增長值年均增長10.6%。 估計未來5—10年服務業增長值仍會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 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正在產生重大變更 第三,2020年服務業規模有望實現倍增 2008—2013年,即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5年中,中國服務業增長值從13.1萬億元增長到26.2萬億元,實現了規模上的倍增。 未來6年,如果服務業增長值年均增長保持在10%左右,服務業總規模有望擴大到48萬—53萬億元。 中國進入服務業發展的新時代,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牽動經濟社會轉型全局進入服務業發展新時代,13億人的潛在消費需求成為中國增長轉型的突出優勢;13億人服務需求釋放的規模與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結構、利益結構、城鄉結構調劑的過程。 1.加快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新常態 總的斷定是,到2020年中國服務業占比達到55%以上是有條件、有可能的。 第一,人口城鎮化為生活性服務業發展供給了重要載體 2020年名義城鎮化率有可能達到60%左右,人口城鎮化率有可能達到50%以上。 這幾年城鎮化率每進步1個百分點帶動服務業增長值比重進步0.77個百分點。 以此估算,未來6年即使人口城鎮化率僅進步10個百分點左右,也有可能帶動服務業比重進步7—8個百分點。 第二,工業轉型升級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注入內在動力 中國作為制作業大國,“中國創造”的優勢遠未凸顯,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其占服務業的比重僅為15%。 未來6年,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至少需要進步15—20個百分點,達到30%—40%。 這是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請求,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2.形成服務業主導的新格式牽動影響經濟轉型升級的全局。 服務業的發展程度是形成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標記 它不僅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力,而且也將不斷釋放經濟增長的(310328,基金吧)。 第一,形成中速增長的新常態 近幾年,中國服務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帶動GDP增長約0.4個百分點。 如果未來6年服務業增長值年均增長10%,可以帶動經濟增長4個百分點左右,為中速增長的新常態奠定重要基礎。 第二,形成新增就業不斷擴大的新常態 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是擴大就業的主渠道 從近兩年的情況看,服務業增長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 未來6年服務業增長值按年均10%增長估計,每年新增就業將達到1000萬人左右。 第三,形成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新常態 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生產性服務業直接融入制作業轉型升級的全過程。 例如:技巧升級與服務需求直接融合,技巧升級如果不能反響服務需求變更就很難產生內在動力,就很難有好的市場遠景;企業競爭力與服務質量直接關聯,企業的競爭力重要取決于服務環節是否專業化、精致化。 為此,服務業主導不僅是形成新一輪創新創業潮的重要推動力,而且將為創新創業開辟宏大的市場空間,由此形成創新驅動新格式的重要條件。 第四,形成利益結構和社會結構優化的新常態 未來6年,隨著服務業主導地位的確立,中國服務業就業比重有望達到50%以上,到2020年服務業就業的人口將不少于4億,由此將帶動中等收入群體的倍增。 3.把本質性進步服務業占比作為“十三五”方案的束縛性目標。 “十三五”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要害5年,能不能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對中國未來10—20年的發展至關重要。 第一,明顯進步服務業比重 建議國家“十三五”方案明確把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55%、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30%作為重要的束縛性目標,以此作為衡量結構調劑優化的重要標準。 第二,加快推動投資轉型 與服務需求快速增長趨勢相適應,重點加大教導、醫療、健康、文化、體育等生活性服務領域的投資;從工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出發,重點加大信息、研發、設計、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投資。 第三,實現發展理念的深入轉變 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無論企業、社會還是政府,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尤其是需要轉變某些傳統的發展理念。 中國進入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時代,加快服務業市場與制度創新成為深化經濟體制的重中之重中國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要害在于加快服務業市場和制度創新。 這些年,服務業供給瓶頸問題突出,難以滿足社會服務需求,根源不在于國內資本缺乏,而在于服務業市場的嚴重滯后。 當前,服務業行政壟斷的特點仍然突出,市場程度較低,不適應轉型升級的大趨勢。 1.盡快使社會資本成為服務業發展的主體力量 發展服務業,主體是中小企業,要害是放開市場,重點是激活社會資本。 第一,放開市場準入 在銀行、證券、、電信、郵政快遞等行業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取消某些不合理的經營領域,并實現由行政監管為主向法治監管為主的轉變。 第二,本質性打破對社會資本的 勉勵支撐社會資本進入教導、醫療、健康、文化等領域投資。 要以發展政府購置服務為重點,支撐公益性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領域有所作為,施展其奇特的作用。 第三,加快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 例如,在城鎮公用事業領域特許經營權的出讓上全面引入競爭機制;在行政系統服務資源配置方面規范完善政府采購。 2.打破服務業領域的壟斷 加快發展服務業,要害在于打破服務業的行政壟斷與行政管制。 由于教導、醫療、健康、金融等服務業領域仍然保持必定程度的行政壟斷,市場主體難以通過公平競爭來進步供給能力、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 第一,修正《反壟斷法》 盡快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進一步破除各種情勢的行政壟斷”納入《反壟斷法》。 第二,向社會資本推出有吸引力的重大項目 與混雜所有制相配套,盡快建立國有企業的反壟斷審查機制。 在已經推出一批重大項目標基礎上,盡快在電信、教導、醫療、金融等壟斷行業再推出一批向社會資本的重大項目。 第三,加大反行政壟斷的力度 與推行負面清單管理的相配套,盡快對現行行政法規進行系統的反壟斷審查,破除各類導致行政壟斷的行政法規。 3.把進步服務貿易比重作為“十三五”對外的重大任務。 第一,把2020年服務貿易占貿易總量比重進步到20%,作為“十三五”對外的重要目標。 第二,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 加快推動金融市場有序,擴大教導、醫療、健康市場,推動文化、體育、娛樂市場。 第三,逐步把服務業外商投資審批制改為登記備案制 除國家規定的重大和類項目外,對外資企業投資項目標審批,逐步實行備案制度。 第四,加快擴大雙邊和區域服務貿易協議,打破一些國家對中國服務貿易的壁壘。 (作者系中國(海南)發展研究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