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和《經濟參考報》聯合主辦以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與中高端發展為主題的雙月座談會于日前在京召開,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中國社科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就中國經濟如何保持中高速安穩增長、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王一鳴:以創新推動產業向中高端程度發展王一鳴指出,從過去幾年經濟運行的情況看,中國經濟增長正在產生階段性變更。 2007年以來,無論是季度還是年度增速都涌現大幅回落,季度同比增速從2007年2季度14.8%回落到今年1季度的7.4%,增速降落一半,年度增速從2007年14.2%回落到去年的7.7%,降落6.5個百分點。 經濟增速由過去兩位數高速增長轉向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表明,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換擋期,不僅經濟增速大幅回落,更重要的則是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 從國際經驗看,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經濟增速都會有一個拐點性變更。 日本大致涌現在1969年,1973年第三次石油危機后高速增長就終結了。 韓國大致涌現在1988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高速增長基礎也結束了。 更重要的是,拐點涌現以后,鋼鐵、電力和汽車等制作業部門產能逐漸接近極限規模。 同樣,我國在進入經濟增速換擋期后,制作業部門生產能力也將逐步接近極限規模,再靠規模擴大已經走不下去了,這就請求大幅提升創新能力,以創新推動產業向中高端程度發展,重塑經濟增長新動力。 王一鳴強調 在王一鳴看來,從今后一個時代看,我國制作業大規模擴大的空間逐步縮小。 過去一個時代,制作業產能迅猛擴大,在國內外市場需求變更的情況下,制作業部門面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一些行業產能規模接近極限。 2013年,我國鋼材產能達到10.6億噸,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2.4億千瓦,汽車產量達到2211萬輛。 總體上看,制作業發展鋪攤子階段基礎結束 與此同時,支撐產業發展的要素條件深入變更 我國勞動年紀人口數量已經開端降落,勞動力成本上升趨勢逐步形成,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趨于削弱。 產業升級和創新正在成為產業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這要看能否形成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特別是在技巧含量較高的行業形成一批處在創新前沿的龍頭企業。 王一鳴進一步指出,重塑經濟增長新動力的核心是進步生產效率。 如果說,過去經濟增長重要依附生產能力的規模擴大,也就是鋪攤子,那么進入經濟增速換擋期,增長動力重要來自于產業升級,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推動經濟向中高端程度發展,也就是要上臺階。 過去產業升級可以依托技巧引進或技巧外溢效應來實現,現階段產業升級與技巧創新越來越融合為一體,因為大規模引進技巧的外部條件已經產生變更。 這就請求加快形成推動技巧創新的體制機制,通過為市場合需要、有利于進步市場競爭力的不同層次的技巧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經濟向中高端程度發展。 推動經濟向中高端程度發展,就要推動產業升級上臺階 產業升級不是調劑產業間比例關系,而是提升產業價值鏈,調劑不同價值鏈區段的比例關系,要從價值鏈低端轉向價值鏈中高端,從成本競爭轉向質量技巧品牌服務競爭,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這就請求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標準、物流、營銷、品牌、供給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進步制作業知識、技巧、人力資本含量;著力造就新一代信息技巧、生物、高端設備制作、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核心技巧-戰略產品-工程與規模利用-龍頭企業和配套系統的產業鏈;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傳統重化工業,進步重化工業的現代化程度平;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向勞動、知識、技巧相聯合方向發展;強化研發設計能力,增進高新技巧產業向自主研發制作為主轉變。 推動經濟向中高端程度發展,就要推動創新上臺階 我國總體上已進入由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由中高收入向高收入經濟體邁進的階段。 從國際經驗看,這一時代已經具備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客觀條件和可能性。 王一鳴認為,今后一個時代,要采用切實有效的措施,以創新推動產業向中高端程度發展。 第一,推動企業主導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 勉勵科技要素向企業流動,領導資金、人才、技巧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 支撐有條件的企業加強研發平臺建設,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技巧創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巧成果向企業轉移機制,推動傳統制作向以研發為基礎的制作轉型。 第二,把科技創新與發展現代產業系統聯合起來 我國正在造就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巧、生物技巧和新能源,市場潛力非常大。 要把造就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加強科技創新能力聯合起來,力求控制核心技巧。 加快新技巧新產品新工藝研發利用,加強技巧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 第三,構建科技創新的動力機制 加快生產要素和資源性產品的市場化,深化壟斷性行業和國有企業,加強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力。 實行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掩護和履行力度 第四,強化科技創新的教導和人才基礎 推動經濟增長向創新驅動轉變,對深化我國教導和人才造就制度提出了更加緊急的請求。 要深化教導體制,積極摸索創新人才的造就和勉勵機制,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 第五,深化科技體制 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聯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聯合的技巧創新系統。 建立有利于創新潛能充分施展的體制環境,增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使全社會創新潛能充分迸發出來。 劉樹成:把握宏觀調控的中線劉樹成表現,從2010年起,我國經濟發展由30多年來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長期,進入一個增長速度換擋期。 在此大背景下,近三年來,即2012年至今年第一季度,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對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下限先后形成了三個沖擊波,相應地,進行了三次下限守衛戰。 每年形成了一個經濟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彈-再下滑的循環圈。 大體上說,每年上半年經濟增速下滑,年中采用微刺激措施,下半年經濟增速小幅反彈,下一年的上半年經濟增速又持續下滑。 為擺脫經濟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彈-再下滑的循環圈,避免年年打下限守衛戰,需要宏觀調控方法。 劉樹成認為,由守住下限,到把握中線 宏觀調控要搞區間論,而不能只搞守住下限的一點論 所謂區間,就包含下限、上限和中線 只守住下限是被動的,原因有四個:其一,年年要打下限守衛戰,使經濟工作顯得很被動。 按照上述循環圈的運行軌跡,今年4月之后陸續出臺的微刺激措施,預計可使下半年的GDP增速有小幅反彈,但隨著微刺激措施的效率消散,到明年初,經濟增速又會持續下滑,又得打下限守衛戰。 如果這種循環圈年年持續下去,宏觀調控就要年年打下限守衛戰。 這樣,每年3月過后,大體上從4月一直到9月,政府的經濟工作都要聚焦于守住下限。 而與此同時,國內外經濟界也都聚焦于中國經濟能否抵抗住下行壓力,是否會硬著陸。 這使我們的經濟工作顯得很被動 其二,經濟下滑具有慣性,隨時可能滑出下限 當前,在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下滑慣性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抵擋下滑的足夠力量,或者一旦國內外經濟環境有個風吹草動,即涌現某些不斷定性因素的沖擊之后,經濟運行就很容易滑出合理區間的下限。 其三,不利于穩固市場預期,不利于提振市場信心 在上述循環圈的作用下,市場預期很不穩固 每年年初,經濟增速下滑,市場預期低迷 隨后,在微刺激下,市場預期有所恢復 接著,當微刺激措施的效率消散而經濟增速又持續下滑時,市場預期又陷入迷茫。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預期作為一種心理因素,對實際經濟行動和實際經濟變量,諸如投資、產出、信貸、贏利、收入、消費等,都具有必定的導向作用。 人們在從事經濟運動、做出經濟決策時,不僅要從眼前的現實環境出發,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慮未來可預期的變更。 如果預期不穩固,市場遠景迷茫,企業就沒有信心去投資和擴大生產,銀行就沒有信心去放貸,居民就沒有信心去消費。 這將會進一步加大經濟運行的下行壓力 其四,不利于轉方法和調結構,不利于深化 過去,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問題是經常沖出上限 那時,對經濟運行合理區間上限的把握成為宏觀調控中的突出問題。 現在,在國內外新的經濟背景下,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降落的換擋期。 這樣,經濟增長由過去經常沖出上限,轉變為要守住下限的情況。 對經濟運行合理區間下限的把握成為宏觀調控中的突出問題。 過去,經濟增長經常沖出上限,不利于轉方法和調結構,不利于深化,這已形們的共鳴。 但經濟增長滑出下限,或持續在下限邊沿低位運行,也同樣不利于轉方法和調結構,不利于深化。 這重要是因為,經濟增長滑出下限,或持續在下限邊沿低位運行,使三大收入(居民收入、國家財政收入、企業利潤收入)的增長均受到影響。 因此,宏觀調控只守住下限是被動的 與其守住下限,不如把握中線 把握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中線,可使宏觀調控高低都有回旋余地。 從下方的回旋余地來說,把握中線就可以扭轉只守住下限的被動局面,不致于總擔心經濟運行會滑出下限,不需要年年打下限守衛戰。 從上方的回旋余地來說,把握中線可使經濟增長不突破兩位數,使經濟運行與上限保持必定距離,不致于造成通貨膨脹。 把握中線,不僅可使宏觀調控高低都有回旋余地,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好上限與下限之間的經濟增長空間,不致于糟蹋可貴的合理區間,避免造成宏觀效率喪失。 劉樹成強調,要擺脫年年打下限守衛戰的被動局面,把握合理區間中線,這已經不是靠短期的微刺激措施、不是靠臨時的反周期對策、不是靠簡略的放松政策、不是靠一個個零碎地推出一些項目就能解決問題的,而需要宏觀調控大手筆。 這就是要把目前短期的、應急式的項目應對措施,為構建中長期發展的新棋局,采用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力量的總體應對措施。 今年4月25日中央局召開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提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抓緊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方案。 這些就是構建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新棋局的重要抓手,就是對經濟增長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力量的戰略支撐。 劉迎秋:以中高速增長保證中高端發展劉迎秋表現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一個選擇、一個斷定和一個調控。 我們既要器重和保證長遠和中高端發展,也要關注中短期中高速增長。 長期可以給出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中短期又是中長遠發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礎,必須同樣給予關注。 因為,如果中短期增長涌現嚴重衰退或其他問題,長期發展也不能實現。 目前,學術界和實際工作部門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處階段有不同認識。 一種觀點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劑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期,中國經濟將進入中低增長階段。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雖然遇到了三期疊加的尋釁,但仍然處于中高增長階段。 劉迎秋指出,需要從兼顧經濟增長和國民福祉改良角度看待發展。 在經濟發展程度達到必定程度之前,必須尋求二者間的平衡。 既要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和盡可能少的霧霾,又要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較快增長。 要注意區分和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增長的核心是量的變更,發展的核心是結構調劑,過去,我們講得較多的是增長,黨的后開展重視發展問題。 因為,沒有發展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但是,沒有增長的發展,發展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這就需要調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法 但是,要達到這一目標,無論如何不能沒有必要經濟增長以及與之同步的國民收入的增長、個人工資的增長,企業利潤的增長、國家財政和社會投資的增長。 只有這些方面都有必定幅度的增長,才可能保證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隨著國際經濟發展環境的變更和國內資源供給的束縛以及年度國民經濟運動總量基數的增大,我國持續保持和實現高達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已不大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采用有效措施,努力實現比曾經的兩位數增長低1.0至1.5個百分點的中高速增長,特別是在當前階段盡可能避免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至7.5%以下,既是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的客觀請求,也是當前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必須選擇。 因為,以來30多年的實踐經驗重復表明,凡是消費物價(CPI)低于3%、貨幣供給增長率不足經濟增長率1.83倍的年份,都是經濟增優點于衰退的年份。 而衰退年份又常常表現為M2的增長率高于M1 對此,我們要給予器重 劉迎秋認為,支撐我國經濟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客觀條件至少有五個方面:我國制度和體制紅利大批存在并有待進一步釋放;我國傳統人口紅利大幅度降落和接近消散,但新人口紅利已經且正在持續大批形成;我國個人、城鄉以及地區間收入差距的存在形成的經濟增長的內生推力;我國城鎮化過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率的迅速提升;國際經濟發展環境對我國中長期發展的戰略機會及其尋釁等。 這五個方面客觀地支撐著我國現階段8%左右的潛在經濟增長率。 當然,我國發展也面臨眾多壓力,包含外需面臨的較大需求不足壓力,但壓力重要來自內部。 因此,搞不好實際經濟增長率就有可能落到7.5%以下,成果會帶來失業率上升等一系列抵觸和問題。 劉迎秋建議,面對眾多壓力,為實現近期中高速增長、長期中高端發展,可做如下兩個方面的選擇:一方面,近短期選擇。 可從需求管理的角度,著手考慮實行六個進一步:在定向降準基礎上進一步大力度降低籌備金率;進一步勉勵外向型企業持有更多外匯和進口先進科學技巧與設備;進一步強化勉勵向中小微企業傾斜的銀行信貸政策;進一步扼制被異化了的金融創新和金融機構表外融資行動;進一步支撐和擴大前瞻高效的基礎設施類、技巧設備類和高科技高附加價值類投資;進一步實行有助于勉勵和領導城鄉居民健康消費等宏觀調控政策與措施。 另一方面,中長期選擇 可以從啟用和實行供給管理的角度,著手考慮進一步清費減稅、勉勵產業轉型升級,支撐包含技巧、企業組織、市場營銷和有助于增長企業發展后勁的種類投資、增進新興產業發展等項政策,核心是著力于推動我國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和實現中高端發展。 (編輯:wenjing)要害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