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霧霾遮天,是工業污染、尾氣排放和燃煤取暖的成果。 而工業污染正是中國五高三低的落后生產方法所產生的必定成果。 中國制作如何發展?靠第三次工業? 中國儀表網訊不久前北京市與中央簽訂責任書,承諾到2017年大氣污染得到改良,其中治理PM2.5投入將高達7600億元。 河北省也立下軍令狀,鋼鐵產能新增1噸領導就地免職 究其原因,是產能過剩造成了大批的資源糟蹋,加重了環境壓力。 據有關部委披露,當前節能減排的形勢相當嚴格,單位GDP能耗前兩年只降落了5.5%。 環境污染形勢不容樂觀,水體污染依然突出,5000多萬畝耕地受中重度污染不宜耕種。 霧霾防治形勢逼人,全國有60%左右的城市空氣質量不能達標。 節能減排與霧霾防治本就是同根之木,同源之水 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粗放,2012年用世界21.3%的總能耗創造了11.6%的GDP。 工業結構趨重,2012年工業能耗、用電量、高耗能產品產量又同比上升,對降低單位GDP能耗形成兩面夾擊之勢。 十面霾伏的三大源頭則是工業污染、尾氣排放和燃煤取暖,其中燃煤對霧霾的貢獻占一次PM2.5顆粒物排放的25%。 重度污染地區幾乎都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大中型城市,水泥、鋼鐵、焦化、火電廠、化工制作和有色金屬冶煉產業是污染物的重要起源。 因而要持續強力推動節能減排,在火電、鋼鐵、水泥和有色等重點行業實行污染物排放新標準,打算開工建設水電2000萬千瓦、核電335萬千瓦,風電、太陽能電站裝機8000萬千瓦、1600萬千瓦等。 2012年,我國制作業收入超過90萬億元,占全球總量的五分之一,世界第一。 但五高三低的落后生產方法(高投入、高速度、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不僅對節能減排十二五目標形成了宏大壓力,也造成了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降低了企業技巧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制約了產業結構調劑升級的力度和速度。 迄今為止,中國高技巧產業僅占制作業比重的12.5%,要害技巧對外依存度高達50%。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4年《經濟藍皮書》也指出,中國很多行業的高端環節大批依附進口。 比如電子制作業規模世界第一,但高端芯片的80%和液晶面板的70%依附進口;高鐵雖新晉中國名片,但軸承、輪轂和軸等要害零部件依附進口;年產鋼鐵7億噸,但高級鋼材每年進口七八千萬噸;高級數控機床的90%和高級數控系統的95%依附進口;科學儀器和精密測量儀器基礎由國外壟斷;高端醫療器械70%~80%依附價格昂貴的進口或外資品牌 正因中國制作業核心技巧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多年來一直積極引進外資,希冀可以通過市場換技巧實現引進消化再創新和技巧外溢,從而實現自主創新和高端突破。 現實卻是先進技巧和設備一代代引進,消化創新乏力被動追趕;高端產品和部件大批依附進口,基礎制作仍然單薄;而且在華外企形成了新的技巧和市場壟斷,阻礙了民族企業的技巧進步和發展壯大。 如果再解剖一下,最極端的見解莫過于中國只是依附西方的裝修工,而不是全球的工程師。 不錯,中國制作雖有一些孤立的亮點,也在某些領域形成了點,卻還遠遠沒有形成面。 各地的產業集群疏散孤立,協作疏松低端混戰,合力集聚尚需時日,尚未形成如美國硅谷和128公路的電子業群、明尼阿波利斯的醫學設備業群,德國斯圖加特的機床業群、韋熱拉的光學儀器群那樣的體量程度。 有些人認為,既然中國民族工業還不強,創新和新技巧又成為新一輪工業競爭的要害砝碼,就或多或少地盼望在華外企能助推中國工業的創新升級。 但在中國注冊納稅,并不意味著就沒有國別界限 從產權上看,比如可口可樂中國公司的產權無疑屬外國人所有,其秘方更不屬于中國人。 從生產上看,跨國公司都是按照技巧生命周期在世界進行貿易投資、實行國際分工,所謂的全球流動,實際上只是逐利資本在全球的自由流動,先進的核心技巧、要害工藝是跨國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怎會授之于人?從技巧上看,這些企業的技巧創新也絕對不是中國的技巧創新。 在華建設科研中心也只不過是利用中國便宜的科技資源而已,視之為科技進步不過是冠冕堂皇的托辭。 那機器人是中國制作業提檔升級的福音嗎?第三次工業對于中國真有那么美好嗎? 面臨問題之一,就業減少。 中國制作的比較優勢是便宜勞動力,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升高,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利用必定導致就業減少。 顯然,不可能再靠大批投資來吸納勞動力,像西方國家那樣發展服務業又不太可能,中國絕大部分工薪階層的收入還不足以支撐宏大的服務業隊伍。 因此,有選擇地擴大內需,或許是惟一的選擇 面臨問題之二,制作外流 同是應用工業機器人,成本價格相差不大,那中國制作的優勢又體現在哪里呢?在發達國家建廠的優勢是市場反響快、物流配送短,在欠發達國家建廠的優勢是生產要素價格低,極有可能導致高端制作業回流發達國家,低端制作業向東南亞等低成本國家遷移。 雖然產業在全球領域的梯次轉移不可避免,但中國還處于重化工業后期,如果第三次工業的浪潮稍晚一些,給的時間再寬裕一些,中國工業是能夠實現自然和逐步升級的。 但歷史沒有如果,科技進步不存在假設,須人為地、有打算地加速這一過程,否則拉美化決非危言聳聽。 面臨問題之三,中國機器人能不能自主地發展?如果可以,中國制作可以在第三次工業中盤踞一席之地。 但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在總體技巧上僅相當于國外90年代中期程度,要害元器件仍受制于人,90%依附進口。 近年來ABB、FANAC等國際巨頭紛紛在中國建廠,工業機器人價格逐年降落,制約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形成和規模化發展。 如果再走組裝加工的老路,只怕又是依附型發展的一個縮影。 重商主義國富戰略風行長達300多年,其認為進口低端產品并出口高端產品是好的貿易,而進口高端產品并出口低端產品是壞的貿易。 目前,中國陷入進口高端產品并出口低端產品和出口實物產品換取美元紙片的壞的貿易的邊沿,這并不是一條通向國富民強的大道。 雖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掩護幼稚工業和自主發展國民經濟的理論好像已不合時宜,但德國和美國正是據此邁入世界工廠的。 不管如何艱苦重重,中國的經濟和工業發展戰略永遠必須服務于本國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而不是唯亞當斯密是從,惟《國富論》獨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