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寶05月12日訊一切能力都是建立在制作能力的基礎上,否則都是假話。 而中國制作真正壯大的標記,不是在全球超市的貨架上,在亞馬遜的網站上,而是在德國、美國的車間里。 傳承的意義在目前機械制作業都說新常態的背景下,創新是在各種論壇或者采訪中聽到的提法。 但在一次關于機床行業創新的交換會上,大連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大連科德數控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虎卻提出了他對傳承的思考。 大連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大連科德數控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虎幾千年來工具機不斷進步,精度和效能不斷提升,也許有人說這是幾代工業的必定成果。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納米級別精度的機床是怎么造的?如果是更高精度的設備,更高精度的設備從哪里來的呢?他認為,貌似簡略的問題,其中隱含了深入的道理,其本質就是人智能和技巧的參與使機床不斷進化。 這是因為裝配除了裝還有配,裝體現為既定的工藝路線履行,配就體現了人的智慧的參與。 這就是為什么到現在為止機器人化裝配還沒有用于機床制作,且在現代化機床制作的很多環節還保存刮研這一傳統工藝數段,來修正機械已加工的誤差。 由于高精度的工具機制作是先進工業技巧從材料技巧、加工技巧、裝配技巧、把持技巧集大成的制作技巧精品,這些技巧幾乎積淀了人類文明近200年的制作技巧成績。 其中絕大部分是無法通過性創新替代和跨越的,而相當多技巧的載體是高技巧工人。 這其中當然有把持技巧的貢獻,也可以看成是人類智能通過盤算機外延。 陳虎說,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就很容易懂得當前為什么歐洲那么多機床廠會擁有自己的學校,還總特別自滿地向客戶介紹他們的學校,因為這是對方在向大家展現技巧傳承的力量。 我們也可以反思當年我們機床產業在前蘇聯老大哥的贊助下除了造產品外,是不是也贊助我們建立培訓制度和考核的制度,但這些制度好多在前蘇聯解體前就先解體了。 在他看來,高級機床產品和高端汽車產品的產業形態是很類似的,都體現為大批選配定制化生產,按照訂單加工,密集的人工裝配,對高速機械從零部件到整機運轉精度近乎苛刻的請求。 兩者產量也類似(邁年產量僅500輛,而勞斯萊斯的年產量為1000輛),售價也基礎相當,應用壽命也相當(10-20年)。 當然這兩者的作用有根本的不同,高端機床為客戶博得成績,高端汽車為客戶博得成績感。 不過只要先博得了成績,自然能博得成績感!傳承是創新的基礎沒有傳承,創新就沒有基礎。 據陳虎介紹,為了表達對精密機床行業歷史偉人的敬意,他們公司收集歷史上有代表意義的機床作品,包含像DIXI坐標鏜,美國莫爾的坐標磨,斯圖特的手動磨床,牧野的手動銑床。 這樣做有兩層意義,一是供研發部門瞻仰和學習 二是提倡學習的企業文化 因為從目前歐洲和日本的高端數控機床來看,秉承精益求精的傳統制作精力或是執著的工匠精力,仍然是諸多優良企業保持的企業文化。 他盼望大連科德能夠成為新一代經典精密機床制作技巧的傳承者。 據懂得,大連科德重視招募成熟的有經驗的技師,并培訓自己的技巧工人團隊,并已在廠內恢復了工人考級。 在光洋生產系統車間,工人是沒有工時定額考核的,能干出多少,就向市場投放多少。 不過他們有生產效能的統計數據,考核生產系統只要看統計數據反響的效能是否具有可持續改良性。 這勢必會影響一個產品的生產周期,但陳虎保持有時候多花時間,說服用戶吸收交貨期,比讓用戶在品德上掃興要強百倍。 因此,他們在所有的機加工零部件保持材料化驗,嚴格熱處理工藝;請求所有的機加工保持在公差中值;請求在要害的裝配聯合面沿襲傳統的刮研工藝,去除所有可能去除的墊片類調劑環節;請求比國家標準嚴格一倍以上內控質量標準。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些,要趕上先行者的步伐幾乎沒有可能性,畢竟有歷史積累的差距在。 因為大連科德是中國數控機床行業中的后輩,2008年才從工業主動化行業走進數控機床把持系統行業,再走進數控機床行業。 因此在保持傳承精密機床制作技巧的同時,他們也在勇敢創新。 對外表現為,首先大批量地采用中國產的五軸數控系統,其次在國內最大批地采用力矩電機作為機床回轉坐標。 僅這兩點,且不說在當時于行業常態而言是特立獨行,即便在當下也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不過這又是為什么呢?陳虎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相比于歐洲上百年的傳統經驗,他們沒有制作精密齒輪傳動和精密蝸輪蝸桿的技巧基礎,這就迫使他們必須另辟新的技巧路線,而當時國際已經有直驅功效部件的成功案例。 為此公司在數控技巧和直驅技巧方面投入了大批的基礎性研究,擁有了與之相干的100余項專利。 現在回頭來看,這種方法為光洋博得了先機 中國工業報記者懂得到,目前他們已經和某一汽車企業合作,把伺服電機、直驅技巧以及系統把持一塊試著移植到汽車行業,靠電驅動四輪轉動,這樣一來,不僅省去了本來汽車中復雜的傳動系統,另外輪子可以左右90度擺動,因此汽車還可以橫著走。 如用于導彈發射車等車輛,可以大大增長機動性和越野能力。 行至今日,大連光洋成了為數不多采用自主數控系統、伺服驅動、電機及傳感配套自己數控機床產品的企業。 隨著產業鏈的延伸,大連光洋引發的爭議也如影隨形 于德海曾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將公司的技巧轉讓,但效果并不明顯。 而在中國工業報記者看來,他們的孜孜不倦,更像是中國機床行業的一個行腳僧、布道者,用自己的舉動來摸索發展的方向。 陳虎也信任,中國工業化過程太需要民族機床產業的進步;中國這么大的一個經濟體,不能沒有自己的數控系統;中國數控機床市場上存在100個大連光洋和大連科德也不算多。 ●記者手記也說互聯網作為70后我也在重復思考互聯網,能給我們的業態帶來哪些改良和變更。 首先是市場需求方面,最淺層面的影響是商業模式中與用戶交互定制化產品需求的平臺可以升級,為用戶供給更多的可組合的定制化功效選項。 進一步,我們不再是孤立的供給一臺設備產品,設備被放在更大的物聯網系統中,數控機床不再是一個信息孤島,機床要能夠采集底層的信息,從設備運行狀態、操作者信息和行動、進出機床的加工制品及刀卡具,機床可以向更上層的制作系統傳導這些信息。 國產數控系統顯然在這方面有技巧上先天的方便 由于現在單一機床工藝能力的局限,特別是冷熱加工的工藝穿插,粗精加工的工藝分別原則,我不認為短期之內單一機床需要具有自主性的智能。 作為機床設備供給商我們應當具備參與更大生產制作系統集成的能力,直到自主控制為用戶組建智能化生產系統能力。 另一方面工業4.0會提升社會化協作,包含機床的零部件加工制作都可能被疏散到更專業化的零部件制作系統中去。 可以預感,未來機床行業大而全的模式會逐步淡化甚至消散,但我認為這只會局限在零部件制作,甚至到部件組裝。 我不認為高精度的機床裝配會疏散到機床廠之外,因為那樣的話機床企業的Know-how和知識產權也很難掩護,針對用戶特定需求的機電耦合匹配也難于細膩調試,品控難以保障,產品喪失技巧特點和優勢,也喪失了高端市場定位。 當然精度稍低的通用型產品已經涌現了專業化組裝的趨勢,但這不是高端機床的業態,很快會陷入紅海。 所以無論是在產品信息集成方面,還是更廣泛的社會化協同制作,都請求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器重標準化戰略。 GE是美國高端制作業的優良代表,同樣德國總理默克爾來中國談的也是傾銷工業4.0的標準問題。 這是我們國家和我們行業在面向工業4.0最需要戰略思維的內容。 最后我很慶幸在高端機床精度的巔峰對決上,不是芯片說了算,也不是軟件說了算,更不是資本說了算,憑借心靈手巧和勤勞我們還有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