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國內機器人企業與國際同行的差距正在縮小,要害要在人才建設和自主創新方面下硬工夫。 《支點》記者丁杰特約記者劉暢怎么懂得工業4.0?一個廣泛的觀點是,“工業1.0”是機械制作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與主動化時代,“工業3.0”是電子信息化時代,“工業4.0”則是通過人、設備與產品的溝通,打造一個高度機動的智能制作模式。 “中國制作2025”,是中國給出的答案 按照方案,中國在2049或2050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100年的時候,邁入世界工業強國的前列。 目前,各界均將“中國制作2025”視為中國版的“工業4.0”,而智能制作則被認為是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突破口,以及和“互聯網+”思路的聯合點。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總存在一條有待奮力跨越的鴻溝 智能家居:工業4.0第一步工業4.0是以智能制作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就客戶、消費者而言,它又是一個強調個性和定制化的時代。 美的與小米的“聯姻”,便是為創造更加智慧的生活作出的一次嘗試。 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一場口水戰,莫過于董明珠與雷軍的10億元對賭。 而這一切的導火索則是美的與小米的牽手 去年底,美的團體鄭重對外發布其智慧家居戰略,核心是實現家電產品的互聯互通。 美的、小米這兩家公司,甚至還為將要開發的產品勾畫了俏麗藍圖:用小米手機作為中心,小米路由器作為連接,小米電視作為客廳終端,實現家庭互聯互通。 可以預感,在不久的將來,應用美的和小米家電的用戶,只要有小米手機就可以智能操控家電。 用恰逢其時來形容小米絲毫不為過 由于其互聯網屬性的企業特點,雷軍和他的小米始終處于媒體的聚光燈下。 雷軍表現,有信心把小米模式復制到100家公司里面 從2013年開端,美的已在所有變頻空調新品中利用物聯網智能技巧,讓空調變成聯網的智能終端設備,打算三年時間將50%以上的空調物聯網化。 這也為阿里巴巴等眾多互聯網企業供給了宏大的施展空間 美的團體家用空調事業部總裁吳文新表現,美的與阿里巴巴將共同構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聯網平臺,實現家電產品的連接對話和遠程把持。 未來,美的全系列產品都將接入這一平臺,變成“AliyunConnected”。 阿里云將供給盤算、存儲和網絡連接能力,并贊助美的實現大數據的商業化利用。 阿里巴巴一位工程師解釋,用戶對手機發出語音指令,通過手機網絡傳輸到阿里云上的智能把持中心,經過盤算分析處理,又通過光纖和wifi網絡發送到空調的智能芯片中,空調就按照指令舉動了。 同時,空調也在記載著開關機、用電量、溫濕度,將來甚至包含PM2.5等數據,回傳到阿里云上的智能把持中心,隨時向消費者“匯報”。 5月20日,美的團體發布公告,美的向小米定增項目獲證監會審核通過。 此前,美的與小米合作推出的“i青春”系列產品已經在天貓公開發售,該產品可實現美的空調與小米手環智能交互。 美的團體董事長方洪波強調,在”互聯網+“背景下,美的盼望利用移動互聯的思維和技巧,商業模式,實現全部價值鏈高低游的連接。 面對前所未有的機會,任何一位精明的企業家都不含混,董明珠也不例外。 事實上,格力也看到了工業4.0這步棋 如今“格力開創太陽能動力”的廣告詞人盡皆知 格力早就與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有業務來往,而且格力在新能源太陽能開發上斬獲頗豐。 傳統制作企業轉型潮4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福建泉州嘉泰數控機械有限公司考核時表現,中國經濟要長期保持中高速,必須邁向中高端,加速推動“中國制作2025”。 毫無疑問,中國制作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企業自身轉變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繼跨界童裝、地產、白酒之后,娃哈哈打起了新算盤:涉足目前最熱門行業之一——機器人。 去年底,娃哈哈與航天科工三院就已達成合作意向,包含技偶合作和產業合作,但娃哈哈方面認為技偶合作領域太窄,盼望進行產業化合作。 去年6月,娃哈哈研發中心主任樓向明等人專門訪問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雙方就增進在特大型機器人、智能制作等領域的合作深入交換。 樓向明表現,一是出于對飲料食品的質量把持,生產設備的自主研發制作有利于保障產品德量;二是工業機器人能夠代表機電行業的發展方向,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基礎,因此被列為團體多種經營的重要領域。 與此同時,國內傳統企業向機器人產業轉型,也成為一些制作業強省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 2013年,佛山順德成為國家首個“設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作試點”,同時還與廣東省經信委合作建立“精密智能設備制作產業基地”,智能化、數字化也成為順德設備行業發展的新方向。 數據顯示,自2010年產值突破千億大關之后,順德制作業發展勢頭強勁,每年均保持20%左右的增速。 記者在順德采訪時懂得到,當地一大批傳統制作企業正進軍機器人制作領域,盼望用主動化設備替代人工生產。 一來降低生產成本,二來進步產品品德 用廣東伊之密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甄榮輝的話來說,就是“用更少的人,生產更少的廢品”。 作為注塑機行業的后起之秀,伊之密則收購了美國百年品牌HPM的全部知識產權和商標,保存原有HPM的技巧團隊,從而加速伊之密的中高端化定位戰略并實現國際化。 2014年年底,伊之密完成過會審核,今年1月在創業板掛牌。 而隨著IPO資金的到位,公司的很多新項目得以迅速啟動。 業內人士預計,2015年公司產值有望翻一番,達到20億元。 為難的“彎道超車”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作2025》,這是我國實行制作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舉動綱領,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打算2025年邁入制作強國行列。 然而,中國工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不少產業仍處在工業3.0,甚至工業2.0階段,如機器人等核心技巧還有待進步,技巧路線和標準也有待統一制定。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新松機器人主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也不樂觀。 他多次呼吁,中國機器人行業要避免重蹈汽車業的覆轍 曲道奎認為,隨著制作業轉型,去年中國已經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但快速成長的市場,可能是“餡餅”,也可能是“陷阱” 中國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本土汽車業卻沒有真正崛起。 “市場發展很快,吸引全球機器人公司來到中國,留給中國企業慢慢成長的時間變短”。 曲道奎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 中國的機器人行業不如高鐵國產化率高,中國作為機器人最大的市場,缺乏核心技巧,核心部件存在嚴重瓶頸,國產機器人在國內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只有13%,在高科技的機器人領域,國內企業通常賺的還是組裝的辛苦錢。 如今,德國庫卡、日本FANUC、瑞士ABB、安川等著名企業都已進入中國,意大利、美國、韓國的機器人及配套企業,也已經布局中國市場。 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設備產業聯盟履行羅軍承認,國際先進機器人及智能設備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并完成在國內市場的布局,的確給國內機器人企業帶來嚴格尋釁。 但他認為,國內機器人企業與國際同行的差距正在縮小 “要害是在人才建設和自主創新方面下硬工夫,在利用方面做足功課,走在同行前面。 根據用戶需求不斷創新,開發新產品 ”機器人產業難以“彎道超車”,反響出中國制作2025的為難處境。 一些業內人士表現,當前,中國工業4.0戰略的實行面臨很大尋釁。 首先,中國的工業化過程還沒完整走完 從制作設備到產品工藝都與其他制作大國差距很大,沒有核心技巧,勞動生產率低,只能停留在低利潤的初級加工階段。 第二,急于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急功近利 這是中國制作業目前的一個通病 在國際化過程中,國內企業不乏慘痛教訓 TCL收購的湯姆森,豪言十八個月扭虧為盈,成果2006年累計虧損20億國民幣,2007年申請破產清算;再看2010年吉利收購沃爾沃,2012年沃爾沃全年虧損4.46億國民幣。 華北電力大學校長劉吉臻認為,國家制作業邁向高端,這個提法亟待從紙面走向現實。 他表現,一些民營企業投入宏大,好不容易做出一些東西,在國內卻得不到支撐,被抹殺在搖籃中;同時,國內許多好產品和企業被外國人收購,而被間接地抹殺掉。 他注意到,上海一家公司在某個領域做到前沿,突然一夜之間以3億美元的價格被一家外國公司收購,收購條件就是這家公司退出這個領域。 中國離工業4.0有多遠工業4.0對任何國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對中國來說,更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日前,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現,“中國制作2025”發展方案,是未來10年實行制作強國戰略的舉動綱領,也是30年“三步走”實現制作強國夢的第一步。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智能制作差距很大 ”苗圩表現,目前,我國高端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高級數控系統、工業利用軟件等市場份額不到5%。 統計顯示,過去大約一半左右的機器人用在汽車行業 因而,汽車行業也被認為是中國工業向4.0切換的一個風向標,同時也為中德合作搭建了橋梁。 不久前,中德簽訂《中德合作舉動綱領:共塑創新》,提出將開展“工業4.0”合作,而汽車領域的合作正在成為中德未來產業合作的新方向。 近年來,大眾、寶馬、奔跑等德系車在中國猛然發力制作端“工業4.0”,更多車企則在車聯網、售后利用等領域高調布局“工業4.0”,包含生產制作主動化、流程管理數字化、企業信息網絡化、智能制作云端化。 針對中德在以汽車業為代表的智能工業領域合作,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楊建國表現,中德合作并不是要“山寨”德國具體的產業政策和方法,而是學習德國全新的產業發展理念,并因地制宜,打造中國自己的工業4.0系統。 “回看去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德之旅,更像是一次中國政府主動出擊的取經之旅。 ”楊建國告訴記者,中國應當學習德國產業發展的眼力,學習德國造就工業4.0的經驗與過程,系統、科學地打造出中國自己的工業4.0系統。 以美的為代表的佛山制作業,正處于模仿造造到創新制作轉型的瓶頸期。 2013年,佛山成立中德工業服務區,其重要作用就是引進先進的工業設計、能源、信息物流技巧。 去年,中德工業服務區管委會舉辦“德國工業4.0”培訓。 與會的德國TUVNORD團體中國區的一位高管指出,佛山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但總體而言,佛山制作業,乃至全部中國,很大程度上還處于勞動密集型的2.0階段。 這就是中國工業4.0的真實寫照 實際上,對照中德制作業的差距,不難創造工業4.0任重道遠。 作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制作工業大國之一,首先,德國更專注于創新工業科技產品的科研和開發,以及對復雜工業過程的管理。 其次,德國擁有壯大的設備和車間制作工業,在世界信息技巧領域擁有很高的能力程度,在嵌入式系統和主動化工程方面也有非常專業的技巧。 反觀中國制作業的現狀,中國制作業發展迅速,但屬于粗放式發展,集中在中低端。 雖然基礎很大,可總體技巧含量不高,這也是中國企業僅僅對“大”的尋求的病態現象。 中國現在很多生產設備能夠國產化,但其品德、穩固性、擴大性,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 比如在精密模具方面,還需要大批進口 此外,人才與研發差距也不容疏忽 在發掘新型工業化潛能方面,德國擁有先進的工業基礎與大批的人才儲備,還能在科研、管理技巧、專業人才等方面,與歐盟其他制作大國進行更頻繁便捷地交換。 反觀中國,制作業主體還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一線工人文化素質廣泛不高,難以適應工業4.0時代的數字化把持。 另外,中國周邊形勢導致中國能與鄰邦在科研、管理、人才方面的交換十分有限。 起源:《支點》2015年6月刊原標題《中國工業4.0:理想與現實的鴻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