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為代表的消費互聯網的熱度無以復加之時,“互聯網”的概念躍然而出,伴隨而至的還有中國產業升級路線圖-中國制作2025方案。 這個明顯的信號表明,對于互聯網價值的認知,中國從上至下正在形成一個新共鳴——消費和個人是互聯網活力的起點,但并非其全部價值所在,下一步,將是更具有顛覆性的互聯網工業時代。 據易觀智庫發布的《工業4.0專題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工業雖然是全球第一的制作業大國,但現代化,信息化程度區域發展參差不齊,標準化程度低,中國制作業目前的狀態發展不平衡,處在沒有總體完成工業2.0(大規模制作機械化)和工業3.0(工業主動化),就需要面對工業4.0(工業主動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形勢。 這決定了中國制作業亟需轉型升級 即智能制作和服務型制作將成為中國制作業由大到強的主線。 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代表的制作技巧是提升中國制作業整體效率的要害,而發展服務型制作是提升制作業核心競爭力的必定趨勢。 從本質上看,工業互聯網是數據流、硬件、軟件和智能的交互,由智能設備和網絡收集的數據存儲之后,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進行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由此產生智能信息供決策者進行實時斷定處理。 從工作流程上來看,工業互聯網通過三個步驟實現其效能:工業數據的獲取、工業數據的分析、調度履行,分辨對應于物聯網、云盤算和大數據、專網通信,這是工業互聯網的要害元素。 由此可見,相比于德國提出的工業4.0強調的“硬”制作不同,“軟”服務恰恰工業互聯網的重要特點和最為擅長的,也更符合前述中國工業轉型的需求。 畢竟對于尚處在2.0,甚至是1.0階段的中國企業,要一步邁到4.0是不現實的,因為中間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升級換代的請求相當多。 而工業互聯網的“軟”只要現有企業具備基礎設施就可以進行數據采集,然后借助數據的分析逐步改良和活力,也就是是說工業互聯網更重視企業現有資產和運營的優化。 另外,從中國的云盤算項目或者大數據項目標經驗看,工業互聯網也更合適中國落地。 畢竟在先進制作工藝和精益流程方面迅速提升,目前難度還是非常大。 這不僅僅是技巧底子的問題,更大的尋釁還是來自人的能力和思維方法。 與德國相比,除了生產線上的差距,中國在勞動力整體知識結構,企業流程建立和管控,文化管理上都存在著短板,而“軟”服務在必定程度上可以贊助企業快速補充不足,且在企業轉型中并不需要大規模重新投資和業務運營不會被打斷。 需要闡明的是,工業互聯網提倡的資產優化和運營優化實際上也與中國制作2025方案的核心吻合。 按照中國制作2025方案,在未來10年的時間里,中國勢必將按照“中國制作2025”方案中關于“新一代信息技巧”的目標和任務請求,進一步加大對工業互聯網基礎技巧研究和公共設施建設的本質性投入,以便為智能制作生產系統的形成并施展重要的作用供給更好的條件。 目前,有關方面正在進行智能制作研究與發展的路線圖方案,即根據我國現有的技巧基礎設施,做出研究路線、發展過程、要害技巧等方面的具體安排。 為此,有業內人士建議,中國制作2025發展方案的過程中,應當把工業互聯網基礎技巧和設施的研究及建設,與智能制作技巧的開發及利用研究放在同一個發展路線圖上,在打算安排、資源配置、標準制定等方面予以協同和均衡的管理。 正是由于上述工業互聯點與中國相干企業現狀及國家相干方案的高度契合,作為工業互聯網鼻祖的GE目前在華開展了12個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以期逐步推動40多個大數據分析利用落地(上述在中國實例就是證明)。 據GE統計,以試點項目帶來的效益核算,工業互聯網將額外為中國航空、醫療和能源行業每年創造超過以百億元為單位的增值。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鑒于在中國的當前階段,工業互聯網具體表現為將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的核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盤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作業聯合,推動兩化融合深度發展和產業升級,所以,工業互聯網的布局自然要成為戰略重點。 與此同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舉動打算,推動互聯網技巧與現代制作業聯合,而在此之前,工信部已經提出要在部分領域開展物聯網試點,所以工業互聯網勢必會獲得國家政策支撐,全部產業將迎來極大的發展機會,而中國制作業也勢必利用此機會,借助工業互聯網完成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