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世界經理人》“2013中國十大管理實踐論壇”在廣州成功舉辦。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美國商務部主管事務前副部長弗朗西斯科·桑切斯(FranciscoJ.Sanchez)先生、三葉團體(SoZoGroup)行政總裁鄭禮明先生等學政商三界的重量級嘉賓,聚焦“中國企業海外擴大”,為現場的300位出口企業高管和通過視頻參會的800家企業的代表,深入淺出地闡析了中國制作業海外投資之道。 互動話題:海外投資,把公司開到哪里?投資美國2013年1-11月,中國非金融類直接對外投資同比增長28.3%,而對美國投資的增長竟然高達232.2%,美國儼然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趨之若鶩的目標地。 然而,正如永隆銀行董事長馬蔚華所說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失敗率比較高,許多企業赴美投資不是碰壁受挫,就是折戟沉沙。 對此,桑切斯表現,萬事開頭難,回想32,當美國企業開端對中國進行投資時,也涌現過類似的情況。 美國企業對中國內地知之甚少,因此挫折失敗也屢見不鮮,隨著時間的推移,憑著學費買來的教訓和實踐得來的經驗,美國公司才逐漸適應了中國市場。 桑切斯認為,如今中國企業正在經歷上述美國公司同樣的過程,為了成功駕馭這個過程,要做好兩件事。 首先,要敞開心胸,用全新的眼力去創造、去摸索,不僅要視察美國,更要審視自身。 企業的經營環境從熟悉變為陌生,企業家的經營知識從已知變為未知,這就請求企業家去尋釁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去質疑原有的經營假設。 正是因為人們總是愛好重復自己擅長的事情、偏向于復制本來的成功模式,尋釁自我就變得更苦楚、更艱苦。 不要指望在中國運用自如的方法在美國也同樣行之有效,大到與政府打交道的方法,小到管理員工的方法,都要從頭學起。 桑切斯提示中國企業家,要做到“入鄉隨俗,入國問禁”,要害就是找對人、用對人,特別是顧問團隊。 必定要找熟悉當地情況和行業知識的、具有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的從業機構和人士,包含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和公關公司等。 “中國企業應當注意避免任人唯親的偏向,找律師這種極為專業和重要的合作伙伴,必定不能親戚找親戚、熟人托熟人,否則找來的人可能不具備代理特定項目標資質”,鄭禮明補充說。 盈科律師事務所全球合伙人楊琳女士則以豐富的從業經驗與參會企業家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她認為,中國企業愛好“跟風”、“隨大流”,在海外投資上也不例外。 企業家必定要問自己幾個問題—是不是必定要到美國投資?赴美投資到底是為了什么?不少企業家去美國投資是為了綠卡,這是不能與企業經營發展混為一談的。 還有的企業家一拍腦袋就作決定了,而隨后的一系列決策都缺乏鄭重考慮,比如,對盡職調查不夠器重或者草草結束,這都蘊含著宏大風險。 而只有真正專業規范的企業才會收獲成功,楊琳曾經親自與萬達收購美國AMC院線的負責人做過交換,正因為萬達尊重國際化的商業規矩,前期籌備周到充分,中期操作規范專業,后期整合深得人心,保存了原有的管理團隊,所以在收購完成后幾個月就實現了盈利。 從評估選址到落地生根三葉團體行政總裁鄭禮明先生近年來一直生動在中美經貿合作領域,奔走于兩國之間,致力于推動兩國貿易和投資的發展,特別是帶領三葉團體供給專業和科學的咨詢服務,贊助多家中國公司在美國“安家落戶”。 在他看來,心態是基礎,找對顧問是前提,但是距離最終成功在美國落地,中國企業還有許多艱苦要克服。 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對投資建廠的區位選擇 鄭禮明認為,許多中國企業無法科學地比較不同地區的建廠條件。 為了增進就業、拉動經濟,美國各州政府在“后危機時代”爭相加大招商力度,紛紛出臺各種優惠措施,招攬外國企業入駐。 但是,各州情況大相徑庭,優惠措施五花八門,所以外來者一時間眼花紛亂,無從選擇。 “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在收到美國處所上發出的建廠成本和優惠條件之后,直接把這些指標拿來橫向比較。 殊不知,實際操作中,往往還有回旋的空間,而且各個州的回旋空間大小不同,這些東西都不是紙面上能反響出來的。 以稅收為例,有的州可能紙面上給出的稅收不是最低,但經過談判,它們可以給予稅收返還,比如在企業繳稅一年之后,給予返還,或者選擇性征稅,對部分業務予以免稅。 ”鄭禮明介紹說 在贊助全球最大的精密銅管制作商—金龍銅管團體在美選址時,三葉團體根據客戶的需求,向符合初選條件的五個州中的62個城市發出了項目邀請書,隨后相繼收到了大多數美國城市爭取項目標標書。 接下來,三葉團體就遵守科學的方法和系統的步驟,從土地和物業成本等直接投入,到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網絡、融資方便、貸款等支撐條件,再到現金補貼、勞動力培訓補貼、稅收減免和遞延等優惠政策,對投資環境進行全方位的評估。 經過仔細的挑選,阿肯色州和阿拉巴馬州最終入圍 而鄭禮明還想爭取更多的優惠,于是他發起并成功推動阿拉巴馬州通過一項法案,在必定條件下,給予金龍團體在美投資建廠期間優厚的補償。 鄭禮明同時強調,赴美投資爭取最大限度的優惠無可厚非,但中國企業要想站穩腳跟,還必須依法納稅,關愛員工,掩護環境,倡行公益,回饋社區,學著做好美國社會的企業國民。 美國社會對企業的透明度請求較高 赴美中國企業應當與員工、供給商、顧客、大眾、政府等各個利益相干群體進行積極的交換。 中國企業家,不但要走出大門,走進社區,與各界人士廣交朋友;還應當主動敞開大門,展現自己的企業成果和對社區的貢獻,打消當地居民對中國企業的疑慮和偏見,針對他們的訴求進行持續和充分的溝通。 赴美投資要遵守科學的方法和系統的步驟,評估投資環境,搜尋與項目最佳匹配的區位,在享受優惠政策、獲取政府支撐、博得社區的同時,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東進,還是西進?與桑切斯和鄭禮明提倡東進美國不同,林毅夫教授主意西進非洲。 他認為,勞動力成本高企使中國制作本來的比較優勢逐漸消散,中國勞動密集型制作業應當遵守歷史的經驗,向勞動生產率相近、但工資低很多的海外轉移。 非洲是能承接中國1.5億制作業崗位轉移過去后工資二十年內不產生快速上漲的唯一處所,是中國勞動力密集型加工產業轉移的最好一站和最后一站。 在全球經濟艱巨復蘇、著力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制作業企業,面對成本高企、需求升級、出口受阻的尋釁,何去何從?在全世界最發達和最不發達的兩大區域—美國和非洲,優勢各異,機會并存,風險同在,應當如何選擇?在此不妨先用投資目標地資源要素價格的比較優勢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 林毅夫指出,非洲的工資程度大致相當于中國的1/10,所以對勞動密集型制作業有很高的吸引力。 雖然美國的生產率超過中國,但其相干產業的勞動力成本約為中國的5-6倍,這是不是意味著在美國建廠難有作為呢?也不盡然,參加論壇的許多企業家與鄭禮明的觀點一樣,正在尋找用主動化生產方法化解這個難題的措施。 能源開支也是制作類企業不可疏忽的成本,如果它在成本結構中居于前列,正如桑切斯所說,由于頁巖氣的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因素,作為便宜能源供給地的美國事值得考慮投資的。 鄭禮明舉例說,三葉有一家生產陶瓷纖維的客戶,在內地夏季用電高峰的時段飽受拉閘限電之苦,而且需要48小時才干恢回生產,在美國可以避免這些問題。 靠近目標市場才是真正具有戰略意義的考量 許多企業當前已經在美國市場擁有可觀的業務量,有的因為遭遇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壁壘,有的因為供給鏈效率不佳,市場響應不力,開端考慮赴美建廠。 鄭禮明表現,企業跟著市場走固然不錯,但企業家要有更長遠的眼力,現在所做的投資不應當僅僅關注現在的市場,更要瞄準五年后、十年后的市場,如果美國事你公司未來的市場,就該到美國投資。 有參加論壇的企業家提出,制作業轉移是否會在中美兩國之間不斷循環?桑切斯中肯地指出,一個發達的、文明的社會往往是橢圓型或橄欖型的,中產階級就是這個社會的主體;現在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瞄準的是成熟的美國市場,服務的是美國的2億中產階級;而十到二十年之后中國中產階級的人口將是美國的兩倍,對中國企業而言,現實的選擇是在中國和美國都需要投資。 沿著桑切斯的邏輯進一步分析,不難創造,隨著人口紅利期的到來和大批具有必定購置力人群的形成,非洲作為另一個擁有10億消費者的市場,同樣不容疏忽。 (責任編輯:DF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