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我國實行制作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舉動綱領—《中國制作2025》。 文件提出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制作強國的戰略目標。 據懂得,《中國制作2025》的出臺與一項名為“制作強國戰略研究(一期)”咨詢項目有關。 2013年1月24日,中國工程院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組織開展了“制作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擔負項目負責人。 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分為13個課題組,經過兩年的廣泛調查和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為國家制定和實行《中國制作2025》供給了支撐。 為推動《中國制作2025》的落地生根,配合制定“十三五”方案,在“制作強國戰略研究(一期)”的基礎上,中國工程院設立“制作強國戰略研究(二期)”重大咨詢項目。 4月21日,在“制作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一期總結暨二期啟動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原副表現:“如果把一期比作是給我國制作業做一個診斷,那么二期就要出處方了。 這個難度更大 ” 當前,只有正視中國制作與世界制作強國的差距,才干開準“藥方”。 制作強國有哪些指標? 作為我國實行制作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舉動綱領,《中國制作2025》提出實現制作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目標。 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作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作業整體達到世界制作強國陣營中等程度;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制作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作強國前列。 在三步走戰略中,“世界制作強國”的表述尤為引人注視。 目前,世界上共有224個國家和地區,可以稱之為“世界制作強國”者卻寥寥。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所所長黃群慧將制作強國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整體強國,一是在某些方面強。 他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現,整體強國,大家公認的是美國、日本、德國,其他一些國家在單一制作領域很強,就像瑞士及其鐘表業。 “我們國家當然想尋求的是整體強國 ”黃群慧說 據國家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朱森第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流露,中國工程院等部門啟動的“制作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中,為了評價世界上的重要制作業國家的強弱程度,專門設計了一個指標系統。 這個指標系統分為4個一級指標和18個二級指標,4個一級指標是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能力。 從世界銀行等機構采集這18個指標的數據后,盤算出一個表明強弱程度的數值。 根據盤算成果,美國最高,其次是日本,德國排第三,中國排第四。 朱森第,《中國制作2025》方案制定課題組專家成員,多年從事機械制作工程技巧研究和行業管理工作,先后主持編制“九五”機械工業發展方案、中長期科技發展方案的前期研究和“十一五”國家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方案方案多項。 在他看來,在目前世界制作強國陣營中,中國處在第三方陣的前列,比英國、法國、韓國略微強一點,十年后將進入制作強國行列,就能夠跟美國、德國、日本處在同一個行列;中國在第二個十年進入制作強國的中等程度,跟德國、日本不相高低;到第三個十年,中國就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制作強國。 中外差距:中國自主創新能力滯后 工業制作品德和附加值相對偏低 按照上述指標系統來評價,美國事世界制作強國中最強的。 美國的制作業是美國經濟實力的脊梁 材料顯示,美國事設備制作業最壯大的國家 全球最大的500家工業企業中,美國盤踞31%的份額,綜合競爭力居世界第一。 與之相比,中國事世界的制作大國,但還不是制作強國 從“體量”上,中國已成為全球制作業第一大國 早在2010年,中國的制作業產值已經超出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據美國經濟咨詢公司環球通數據,2010年中國制作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為19.8%,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作第一大國。 據中國社科院相干材料,在世界500種重要工業品中,我國有220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粗鋼、電解鋁、水泥、精煉銅、船舶、盤算機、空調、冰箱等產品產量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一半。 但是,“大”不意味著“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曾表現,中國高端芯片80%依附進口;生產一部178.96美元的蘋果手機,負責組裝的中國企業僅得6.5美元;中國自行研制的大型客機C919的全部發動機均靠進口。 支撐中國經濟基礎的是制作業,中國制作與世界制作強國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我們的工業規模是世界最大的,工業產值也是最大,工業品的出口量和出口額也保持世界第一,但是,我們的工業品德量始終難以達到世界一流,產品的附加值也達不到工業強國的程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所研究員張世賢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現。 業內認為,衡量制作強國的標準當然首先要看其工業品的制作品德和附加價值。 同樣一件產品,所耗費的物質資源都差不多,但由于從原材料、零部件到產成品所蘊含的質量有明顯差別,其附加值就會有明顯的差別。 而美國制作業產業附加值的增長速度快于全球制作業。 材料顯示,從2009至2011年,美國制作業產業附加值占GDP的比例年均增速為2.2%,同一時代世界的這一增速則是-1%。 在張世賢看來,工業的技巧學習效率降落趨勢明顯,自主創新能力滯后已經成為我國向工業強國轉型升級的瓶頸束縛。 “過去我們與發達國家的技巧差距大,學習進步的空間就大,模仿創新成為我們的技巧進步捷徑,技巧溢出效應明顯。 現在中國在很多領域與世界先進技巧的差距越來越小,于是就顯示出我們的創新能力不強的弱點,由于學習效率降落,中國的勞動生產率進步趨于緩慢。 ”張世賢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份分析報告指出,中國全要素勞動生產率近年有較大變更,2002—2007年中國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為5%~6%;而2008—2013年,增長幅度降落到2%-3%。 從表面上看,現在日本能制作什么,中國基礎上也都能制作,差別不大。 事實上,我國與日本從原材料、零部件到產成品都有不小的差距。 前不久,中國游客到日本搶購馬桶蓋也闡明中國工業品生產和消費與日本存在差距。 張世賢說:“中國和日本在制作領域最重要的差距是設計和制作的細節方面,中國產品還始終沒有日本產品那么完善和稱心。 ”日本工業制作中更是貫穿著“精密、精致、精益”的工業精力。 中國在2008年就已經超出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品制作國和工業品出口國,但是,就工業制作品德和附加值這個表現制作強國的直接指標而言,德國仍在我們前面。 最現實的例子就是,一個壓力鍋,中國制作的售價大約400元國民幣,德國制作的大約400歐元。 盡管匯率有所波動,大致的價格差別就是如此 這也反響了市場對于中德工業品在品德和附加值方面的差別。 在張世賢看來,這種差距的產生歸根結底是關于工業制作的哲學基礎在兩國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 “在德國人的思維里,工業品的設計不容許有瑕疵,制作也容不得半點的馬虎,任何不能臻于完善的工業品涌現在市場上,都是對設計和制作者的人格。 從中國邁向制作強國的目標尋求上,我們恐怕還真需要學習德國的技巧路線和工業精力。 ” 朱森第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現,在《中國制作2025》綱領的指引下,通過強化自主創新和智能制作,用十年的時間,即到2025年,中國能夠躋身世界制作強國的第一方陣;再經過十年到2035年達到世界制作強國的中等程度;到2050年左右成為真正的世界制作強國。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版權作品,轉載時須注明起源,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王紅茹起源中國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