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4月16日頒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增速放緩至7.4%,與市場預期基礎一致。 業界認為,此增速不僅低于7.5%的官方目標,同時也是2012年第三季度以來最低增速,這闡明中國經濟形勢依然非常嚴格。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深入海南基層考核調研時指出,中國經濟有很大的回旋空間,就在于內需潛力宏大,內需增長能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那么,如何從需求方面施策,從供給方面發力,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呢?中國國際經濟交換中心副研究員黃志龍在吸收《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內需包含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在我國,擴大內需一般是指擴大消費需求,我國的消費需求一直難以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原因之一是我國仍處于工業化時代,經濟增速較高,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長難以滿足日益上升的生活成本。 中國國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世界經濟主管高連奎昨日對記者表現,擴大內需要害是靠居民收入和政府稅收的增長,如果沒有這兩個方面的增長,那么,擴大內需就會淪為空談。 談到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黃志龍表現,需求層面應集中于兩個方面:首先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構建“橄欖型”的社會結構;其次是完善社會保障系統,進步社會保障程度,減少居民擴大消費的后顧之憂。 “從供給層面看,應當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財稅體制,降低服務業的稅收累贅,大力發展服務業,同時,適當把持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降低國民經濟增長對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依附。 此外,通過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力度,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優化第二產業的結構。 ”黃志龍強調 高連奎稱,當下中國最重要的就是增長、轉型和消費三大命題,消費重要靠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勞動生產率進步了,勞動者的勞動價值才干進步,工資才干真正增長,而進步勞動生產率重要就是要發展主動化,現在正是時候。 為此,高連奎建議,中國應當大力發展主動化和精密制作 他進一步表現,中國工業目前在大型設備制作方面已經發展到了世界前列,但在精密制作領域卻是非常落后,這是中國實體經濟的一大短板,也是最難啃下來的硬骨頭,中國在精密制作領域投入嚴重不足。 同時,中國的工業生產實現了主動化,中國制作走向精密制作的過程中,本身就可以創造大批的增長,這兩樣帶動的增長比城鎮化的力量要大的多,當以上兩項解決了之后,中國也將成為一個高勞動生產率的經濟體,中國人到時候可以享受更高的工資,自然也就帶動了消費,以上兩樣實現了,中國經濟也就自然實現了轉型。 至于供給層面,高連奎認為,應適度放松貨幣,啟動民間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