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部分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現象時常見諸報端,各種議論紛紛復雜。 認真厘清、客觀看待并妥當應對該現象,對中國推動中日經貿關系發展、更好運籌兩國關系、增進中國國內經濟結構調劑、提升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都大有裨益。 部分日企涌現撤離中國的現象近年,日企對中國投資總體呈下滑態勢。 中國商務部統計顯示,2014年日本對中國直接投資跌至43.3億美元,同比減少38.8%。 與此同時,部分日企撤離中國的現象不斷產生 總的看,日企撤離浮現三個特點 第一,對中國投資意愿降落,部分大企業撤離意愿明顯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最新調查顯示,2014年7.5%的受訪日企表現將縮小(包含向第三國轉移)在華經營規模,比2011年(4.4%)增長3.1個百分點;選擇擴大在華規模的企業由2011年的66.8%降至2014年的46.5%,16年來首次跌破50%。 另一項調查成果顯示,2010年日本從中國撤資的上市企業有12家,2013年已增至76家。 近期,松下、大金、夏普、西鐵城等代表性企業紛紛決定將部分在中國產能調劑回日本本土工廠或轉移至東南亞國家,更具有明顯導向性。 第二,低附加值行業是撤離主力 調查顯示,9.2%的受訪制作業企業和4.7%的非制作業企業擬縮小(包含撤出)在中國規模,包含服裝加工、一般電動機械、一般精密機械、建筑業、通信軟件業等,多為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或出口型行業。 相反,瞄準中國市場發展潛力的內銷型企業,諸如金融保險、汽車制作、生物醫藥等行業的對華投資均呈逆勢攀升態勢。 第三,撤離相對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調查顯示,廣東、上海、山東、遼寧、天津、江蘇等沿海地區是日企撤離的重要區域。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分析指出,已有77.9%的受訪日企在中國設廠,特別是2013年以后,日本制作業對中國投資已跨過峰值,今后日企對中國新增投資空間將逐漸縮小。 沿海地區曾是吸引日企比較集中的省份,也正成為新一輪日企對中國投資戰略調劑的直接波及對象。 日企撤離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成果第一,要素成本上升是主因。 一是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 中國社科院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制作業平均工資已超過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和南亞國家,最高超過東南亞國家六倍多:同時招工難特別是高級技工招工難現象日益突出。 二是土地租金不斷上漲 中國沿海地區廠房店鋪租金已數倍于大多數東南亞國家 三是能源價格不斷攀升 近年來中國不斷進行價格調劑,水電煤氣等能源資源價格已較前大幅提升。 四是環保標準不斷進步 化工類相干行業受影響最大,2014年投資額減幅超過60%,為各行業之最。 這些生產要素類成本的明顯上升,日益加重了低附加值企業的生存壓力,擠壓了其生存空間。 JBIC調查顯示,自2013年開端,中國在日本投資者心目中的地位已跌至印度、印尼之后。 第二,競爭激烈、雪上加霜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在中國的日企既要面對日益發展壯大的中國民族企業的競爭,也要同歐美在中國的企業及其他在中國的日本同行展開激烈競爭,三種競爭相互疊加,導致部分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低附加值型在中國的日企營收呈逐年下滑態勢。 JETRO調查顯示,2011年以來新設立的在中國的日企赤字率接近50%。 日本經產省統計顯示,在中國的日企銷售額自2013年第四季度以來保持同比正增長,但增幅已從最高的27.3%(2014年第一季度)逐漸收窄到0.5%(同年第三季度),表明在中國的日企經營狀態不容樂觀。 第三,“安倍經濟學”的號召 迄今日本大多數制作企業采用“海外設點生產、部分產品返銷日本”的發展策略,導致日本涌現“產業空心化”現象,日本國內就業和經濟發展涌現嚴重艱苦。 為盤活日本經濟,“安倍經濟學”三箭齊發,強力推動諸項,領導制作業有序回歸。 一是日元大幅貶值政策 安倍重新執政以來,日元兌國民幣匯率跌幅約四成,這使得以國民幣支付工資和運營成本的在中國的日企,向以日元計價的日本本土出售產品和服務時嚴重受損,匯率因素促使其回歸本土。 二是逐步改良國內營商環境 綜合運用財稅手段,營造更寬松經營環境,特別是削減法人稅等措施對企業削減綜合成本有必定吸引力。 三是日本國內市場依然對部分行業和產品存在必定需求 據野村證券調查顯示,當前日企海外資本支出已呈放緩趨勢,日本國內資本支出增速已超過海外支出增速,整體呈緩慢向日國內聚斂態勢。 第四,關系影響不容小覷 近年中日關系持續僵冷,對日企在中國的經營積極性形成必定沖擊,特別是2012年9月持續約一周的大規模涉日運動使很多日企至今記憶猶新。 JBIC調查顯示,12.2%的受訪企業對中日關系走向有顧慮,且日本對中國投資遞減的年份與中日關系惡化的時間段基礎一致。 日本部分媒體還片面炒作中國國內涉日打砸日企產品、有關部門對部分日企不正當競爭作出處分等,營造出“中國正全方位日企”等消極印象。 越來越多的日企認為,按傳統做法向中國集中投資已不利于疏散企業經營風險,必須轉移部分投資,規避所謂“中國風險”。 幾點思考和建議總的看,日本等國制作企業撤離,重要是市場規律使然。 共同社等日本主流媒體駐華機構負責人表現,目前日本大企業在華投資的收益程度仍高于其他投資目標地,且東南亞、南亞等國的投資環境短期內難以趕上中國,大部分日企的中長期策略仍是器重和保持在中國發展。 因此,中國宜著眼大局和長遠,客觀研究斷定和理性應對部分日企撤離現象。 第一,客觀看待日企撤離 部分日企撤離中國事日企投資中國的衍生品,必定會伴隨著日企投資中國的全過程。 總體看,部分日企撤離是企業自身從市場規律出發重新配置資源、調劑生產布局的市場行動,某種意義上也是市場經濟優越劣汰的成果。 短期看,部分日企撤離將對中國部分行業的發展乃至個別地區的社會穩固形成必定負面影響,但從中長期看,這也有利于為中國民族企業發展壯大拓展空間。 第二,妥當做好后續工作 一是按照市場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原則妥當處理好撤資善后事宜,避免雙方媒體炒作,進而影響兩國關系和社會穩固。 二是加強對外資的甄選,內部可考慮建立可能撤離的外資企業梯級目錄,做到未雨綢繆,有序管控,并積極領導、勉勵中國有條件企業及時補位。 三是對包含日企在內的外資撤離進舉動態跟蹤、分析和研究斷定,做好預案,戒備各種負面因素疊加可能引發的金融和社會風險。 第三,持續全面深化 一是持續做好中國境內各類企業摸排工作,綜合運用市場和行政手段,保持由低到高的梯級轉移和優化國內產能相聯合的原則,勉勵和推動中國企業有序走出去,通過在國際市場打拼來找準定位,做強自身。 二是落實好打造經濟升級版各項舉動,利用中國宏大國內市場的規模效應,通過技巧、模式、業態等創新驅動,造就中國民族企業“彎道超車”的能力。 三是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充分施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產業結構向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端行業有序調劑。 四是加強知識產權掩護和法制建設,優化投資環境 ?。ㄗ髡撸豪畛恐醒雽ν饴摻j部亞洲二局)(原標題:對近期部分日企撤離中國現象的幾點見解和建議)本文起源:國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