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范媛1月30日,(000760,股吧)發布2014年事跡預告稱,預計2014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盈利950萬元至1100萬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79%-223%。 斯太爾董秘孫琛在吸收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如2014年度經審計凈利潤達不到事跡承諾數,公司控股股東將按承諾標的資產利潤數與2014年度實際利潤數之間的差額進行事跡補償。 ”國產化蜀道難2012年11月,斯太爾前身博盈投資通過增發收購完成柴油機發動機百年老店——奧地利SteyrMotorsGmbH(以下簡稱“斯太爾”)。 該項收購被稱為中國柴油機行業的,備受行業內外關注,大股東英達鋼構對于斯太爾發動機的國產化做出事跡承諾。 中國經濟時報在當時也持續發文跟蹤這一行業大的進展直至收購完成。 然而,斯太爾的國產化過程顯然沒有預期的樂觀 2014年4月1日,斯太爾發布年報稱,整體進度較原打算有必定延遲。 其中一個原因是斯太爾產品技巧含量高,對各組裝零部件加工精度及主動化批量組裝生產線請求很高,國內部分代工企業無法保證大規模量產的品德請求。 本報記者在2012年的增發方案中看到,將以國內采購、代工總裝方法形成國產化產能的方案。 其中兩大要害件“機體”和“燃油噴射系統”的生產和國內總裝已經與山東鑫亞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桐林精密部件團體簽訂了委托生產框架協議。 雖然兩家企業均為行業內的龍頭,但為滿足斯太爾奧地利方面的技巧請求,做出了大批的調劑和改良。 孫琛告訴本報記者:“奧地利斯太爾研發團隊根據國內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的實際情況,對原奧地利斯太爾產品譜系下的原型機進行中國國產化的開發,中國工程利用團隊對奧地利斯太爾研發完成的國產化發動機圖紙聯合中國柴油發動機供給商實際能力進行兩次修正,零部件供給商根據國內工程利用中心與其共同確認的國產化發動機圖紙進行零部件小批量試生產后,供給給奧地利斯太爾進行工藝和技巧指標的監測,在奧地利監測合格后,由常州斯太爾小批量試生產,樣機在國內完成組裝后由常州斯太爾和中國柴油發動機監測資質的第三方中介機構對國產化組裝的樣機進行性能、高溫、高壓等全方面監測,再監測合格后向客戶供給樣機搭載測試。 ”首批樣機點火2014年11月底,首批國產化樣機正式下線并點火,其中M14的樣機達到83%的國產化率,已具備了生產及裝配的能力。 據懂得,目前成都桐林已具備斯太爾核心技巧產品MONOBLOCK缸體國產化批量生產能力,M12缸體已開端向奧地利斯太爾工廠小批量供貨。 代工廠取得了進展,斯太爾總裝基地在2014年5月的生產基地最終落地在常州武進國家高新技巧產業開發區。 據本報記者懂得,該園區內及周邊不僅有發動機整機廠,還駐扎了眾多發動機零配件廠,可見斯太爾這次總裝基地確立在產業鏈的核心腸位。 終于萬事俱備,可“風向”卻變了 雖然2015年1月1日才開端實行柴油機國Ⅳ排放標準,但國內一線城市提前履行“國Ⅴ”標準,這一變更讓發動機企業措手不及。 在斯太爾今年1月30日事跡預告中,看到了該政策對其的影響。 公告中稱,導致公司原定戰略方向、研發打算及生產打算產生變更,雖然公司管理層對行業政策的變更進行了提前預判和國產化方案的及時調劑,但是依然使公司發動機國產化過程產生延遲。 斯太爾國產化之路比預想的還要坎坷 據懂得,斯太爾已有多部樣機送到終端客戶做搭載測試,從斯太爾市場部和運營中心反饋的信息看,搭載效果良好,反饋搭載測試完成后,客戶會根據實際情況下訂單。 所以,在這次斯太爾的事跡預告中,看到2014年報告期內的事跡提升重要來自公司專有技巧對外允許產生的收益,柴油發動機樣機的銷售是形成當期事跡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 斯太爾正在全力為國產化掃清道路 2014年12月本報記者探營斯太爾常州總裝基地 該公司全部運營均已搬進開發區內的標準化辦公樓,其中一層8000平方米,按軍用發動機生產環境請求,進行了恒溫恒濕、除塵,M14和M16兩條SKD生產線組裝完畢。 速度超出預期收購兼并最難的是后期的整合,而對于斯太爾這樣跨境的收購兼并,整合難度可想而知。 本報記者在查閱斯太爾歷史公告時看到,2013年12月到2014年上半年,斯太爾管理團隊核心成員進行了大換血。 原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兼人力資源部部長劉一民、原中國第一汽車團體公司技巧中心整車實驗室主管、后任AVL李斯特北京聯絡處銷售總監伊浩風、原蘇恒立高壓油缸股份有限公司會計機構負責人姚炯等行業內的精英先后加盟斯太爾。 在斯太爾生產車間,本報記者遇到一位高姓的工人,據他介紹其本來就職于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制作商之一麥格納:“之所以來,是因為對斯太爾技巧早有耳聞,如果真的能夠在中國實現國產化,相當于一場產業。 來這里工作就想通過這個平臺為振興民族產業做點事 ”記者看到工人在給一些組裝發動機的工人錄像,“這些是新來員工。 ”高姓員工告訴記者,“現在一線的技巧工人都是有其他發動機企業工作經驗的,必須具備英語交換和書寫能力,每三個月會輪換一批工人到奧地利學習。 ”據介紹,就在這個車間里,2015年三季度將完成三條全散件主動化生產線,全部總裝車間設計產能年產兩班6萬臺。 在該工業園區內,斯太爾另有方案700畝土地,其中今明兩年將分兩期開發,第一期是一期二段的工程運用中心,一期三段的11萬臺生產線。 20世紀80年代濰柴和斯太爾技偶合作,10年未果而分道揚鑣,分別后的第7年國產化才終于開花成果。 相比之下,斯太爾的這次國產化速度超出行業預期 目前斯太爾正在加緊推動國產化過程,未來可能會見對無法預知的艱苦,奧地利技巧最終能否成功落地中國,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HN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