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強調,推動“中國制作2025”的要害,是推動“中國‘智’造”。 兩天前,李克強在工信部召開的座談會上同樣提到了這一說法。 他指出“中國設備2025”要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聯合。 總理為何三天內兩提中國“智造”?中國“智造”如何突圍?“中國制作2025”實為中國“智造”路線圖今年全國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實行“中國制作2025”。 隨后兩個月,實行制作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舉動綱領《中國制作2025》由國務院正式印發。 在積極安排推動“中國制作2025”的同時,推動中國制作轉型升級也曾頻繁涌現在李克強的講話中。 總理為何如此力推“中國制作2025”?因為中國要從“制作大國”向“制作強國”轉變。 先來看制作有多強!中國有超過20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有幾十種產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出口總量的70%以上。 大到飛機,小到螺絲 離開物美價廉的“中國制作”,國際市場上工業品的價格可能會翻一番。 “制作”二字對中國有多重要?李克強說,工業制作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發展升級的“國之重器”。 “能否造和外國一樣好用的筆?”總理在考核相干部門時的一句問話恰恰點中了中國制作的軟肋。 將技巧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成熟的人才市場,公平的市場環境、誠信的交易系統等等,這些都是當前中國制作業的短板。 “這是我們必經的一個歷史階段,是以推動發展的必由之路。 ”李克強指出 中國制作必須轉型升級 總理在講話中明晰了轉型升級的路徑:一方面,傳統的“中國制作”、以代工生產的消費品仍在持續出口;另一方面,中國設備“走出去”異軍崛起,反過來帶動了中國制作的全面升級。 在總理看來,我們提出“中國制作2025”,實際上是推動中國制作的不斷升級。 要扎實推動中國制作2025,努力形成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鑄造“國之重器”,為中國發展“強筋壯骨”,李克強也對中國制作提出了請求,“中國制作2025”的一個“要害”,就是“智能轉型”。 升級的突破口在于“走出去”如果說制作業是“國之重器”,那么設備制作業可以稱之為“重中之重”。 設備制作業為國民經濟進行簡略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供給生產技巧設備,是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的標記。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設備制作業的程度和國際市場占領率不斷提升,在必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進步。 “大進大出”發展模式帶動了國內的大批就業,也推動了工業化過程,但大部分利潤并沒有留在國內。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再依附便宜勞動力確實難認為繼 但在設備制作業,中國還有宏大的優勢 ”在6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說,“如果中國制作從消費品轉向中國設備,就能真正推動中國經濟大大升級,進而邁向中高端。 ”他特別強調,要把設備制作業確立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戰場。 在過去的幾年間,傾銷中國制作,尤其是中國設備,已經成為李克強總理外交運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到一地,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李克強都盡職盡責的傾銷“中國貨”。 “我為中國設備‘站臺’,盼望你們給國家‘撐臺’ 李克強曾這樣給中國設備制作企業鼓勁 ”“傳統的‘MadeinChina’我們還要做,但‘中國制作2025’的核心,應當是主打‘中國設備’”。 李克強認為,“中國設備”升級的突破口,就是推動設備“走出去”。 這不僅能讓我們在國際市場實現“三贏”,更能倒逼國內產業的全面升級,打造“中國制作”新優勢。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智造”基石“集眾智者成大事”,要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用十幾億人層出不窮的新點子,激發市場活力,真正推動中國制作的智能轉型。 這是李克強近期談及中國“智造”不斷重申的一個觀點 他指出,“智能制作”的一大支點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早就是李克強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 此后,他也在各種場合頻頻闡釋這一要害詞 李克強指出,“過去傳統的增長方法難認為繼,傳統的動能也在削弱。 為什么我們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跟中國‘智’造接洽到一起。 智從哪里來?集眾人之智 想要創新,要運用互聯網技巧,運用信息化平臺,這必定要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李克強表現,新形勢下,實行“中國制作2025”,推動制作業由大變強,不僅要在一般消費品領域,更要在技巧含量高的重大設備等先進制作領域勇于爭先。 要打造創新驅動新優勢,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釋放從創意設計到生產制作的宏大創造潛能,推動更多企業由產品代工向品牌塑造躍升,增進制作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記者李苑梁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