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作,國人自滿 的確是這樣,回想30年的發展過程,“中國制作”對于全部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解決了中國大批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在必定程度上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公認的“中國奇跡”。 然而,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無論市場環境,還是競爭模式,都產生了宏大的變更,中國制作業開端面臨各種各樣的新問題。 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中國制作”的成本問題 “用工成本一直在進步,每年至少10% ”有企業代表如是說 事實上,用工成本的增長是國內加工制作業最近幾年面臨的宏大尋釁,無論企業效益如何,每年都要保障員工待遇有明顯進步,否則可能就會見臨用工荒,富士康員工、格力被爆血汗工廠以及最近鬧的沸沸揚揚的格蘭仕員工打砸工廠,都是很明顯的例子。 據一位知情人士流露,格蘭仕長期給的工資很低,而且休息時間少,招工時,說月薪2800元到4100元,可最后拿到手的只有2300元,承諾的福利大都沒有兌現,這或許是導致打砸的根本原因。 其實,類似不僅僅局限在富士康、格蘭仕這樣的大企業,近來,多地、多工廠產生員工,這闡明什么?企業和工人的生存壓力都到了極限,企業加薪企業逝世,不加薪工人活不下去。 面對用工成本的增長,中國制作企業是時候該轉型了 對此,有專家指出,無論是對當前深陷困境的中國企業來講,還是從中國經濟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唯有實現從“中國制作”向“中國智造”轉型,才是唯一的前途。 實現這一點,最終需要企業通過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來完成。 對于現在的消費者而言,他們不再重視產品的低價格,而是越來越關心產品的應用價值,這都需要企業通過技巧創新、產品升級來完成。 如果沒有創新的意識、創新的能力,轉型不過是一句空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