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世界經濟最為要害的變更大概就是石油價格的狂跌,一路跌破五十美元一桶,帶動了大批商品價格下滑。 對世界經濟而言,其效果不亞于又來了一次美元的量化寬松。 油價下跌本來是大趨勢,但是為什么跌得這么狠,這么慘,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特別是重要產油國自己的算盤又是怎么打的?對于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而言,油價下跌意味著什么,同時又需要我們做怎么樣的籌備?就此問題專訪了中國石油(10.97,0.08,0.73%)大學國際石油研究中心主任龐昌偉教授。 油價下跌趨勢還在,對中國長期是利好石油價格去年以來一路走跌,你感到這一趨勢還會持續下去嗎?龐昌偉:從基礎面看,石油產能現在還在慣性增長,今年1月份歐佩克配額之外增產90萬噸。 而且石油價格的因素除了歐佩克之外,另一個要害因素就是美元指數的抬升,現在已經奔向95,破100指日可待。 從去年6月份到現在美元指數上升15個點,隨之而來的就是石油期貨市場油價持續走低。 俄羅斯感到不妙是10月份以后石油外匯收入降落 俄羅斯分析家認為到了80美元一桶就會見底回升 自2013年3月克里米亞危機之后導致的地緣變更,美歐聯手制裁俄羅斯,油價下跌,美元指數大幅度反彈,又引起了大批商品價格下跌,全部局面都變更了。 這對中國而言,是否利好?龐昌偉:總體來看對中國事利好的。 世界經濟低迷,中國經濟現在正處于轉型期,這個過程之中,石油和有色金屬等大批商品價格下調能夠降低轉型成本。 經濟轉型確定要進步產業效率,推動內需拉動消費 這樣一個經濟調劑過程,首先要逐漸減少出口依附,如果原材料價格處于高位的話,我們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就會加大。 但就石油公司來說可能比較麻煩,2008年油價攀升至147美元之后,油價經過短期深度下調之后反彈,而中國油氣企業并購的海外的油氣可采資源儲量都在90-100美元/桶,現在中石油、中石化[微博]以及中海油海外油氣產能達到1.6億噸油氣當量了。 油價下跌,對三大石油公司事跡提升壓力就很大 另外就是低油價刺激石油消費,國家將加大調控力度,把油價消費稅這塊用在新能源和非慣例油氣開發補貼上面,勉勵發展電動汽車,如此能夠保持能源消費品種的多樣化。 很多國家因此涌現了許多問題,新興國家之中,俄羅斯的處境最為艱巨,俄羅斯目前的處境是否有戰略選擇失當的問題?龐昌偉:俄羅斯發展戰略選擇不是最優化的,經濟長期依附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導向。 其實是普京在油價高企的時候,選擇毛病 2008-2012年,梅普組合,普京當總理那一段,正趕上世界經濟危機。 當時應當是俄羅斯調劑經濟結構的良機,油價突然從150下調到40美元,之后回到90-110美元以上的時候,俄羅斯外匯儲備非常充分,應當是實現創新型國家、經濟類型多元化的良機。 普京前兩個總統任期也沒有大力推動轉型也是失誤 當時外交和內政都很安穩,油價從20-40美元上升到60-80美元,國家外匯儲備增長。 而一旦錯過最好的機會,就難以補充 現在綜合斷定美元指數確定要到100以上,很有可能到到120。 這個過程伴隨著的美國經濟強勢走強,這樣一個周期至少5年,這5年強勢美元過程中,大批產品的價格腰斬,所有資源為王的國家就會受到極大的沖擊,而美國和歐盟輪流應用貨幣寬松政策,迫使資源國把過去10年弱勢美元時代獲得的外匯收入消費掉。 這勢必引起全球經濟格式轉變,像俄羅斯、委內瑞拉等經濟類型單一的國家,很難避免經濟危機。 那么對俄羅斯而言,目前比較合乎邏輯的戰略調劑有哪些?龐昌偉:俄羅斯的國家戰略,特別東向戰略推動極為緩慢。 本來2008年以后應當大力推動,但是遲疑不決 應說在西方制裁背景下俄羅斯又開端加大力度推動東部開發戰略。 俄羅斯2012年APEC峰會吹響了進入亞太的號角,重要是增進與中日韓合作,但日本去年也參加對俄羅斯的制裁,因而難以拓展與俄羅斯的合作機會。 而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升 歷史上俄羅斯帝國擴大中和周邊國家有非常多的歷史舊怨,一旦現實勾起這些陳年舊怨,問題就復雜化了。 客觀講,俄羅斯目前需要重新定位自己 俄羅斯是東正教國家,俄羅斯國家又是建立在東西方沖突之上的,本身就是宗教和皇權的聯合。 對俄羅斯而言不僅要開辟東方地區,而且要認真考慮東方文明對俄羅斯的重要性,否則俄羅斯民族國家面臨宏大地緣風險。 俄羅斯必須放下身段,承認自己的現實境況,切實開展和東亞國家的合作。 普京為了加強和中國的合作,提出了建立超前經濟開發區,目前已經推出27個,重要是吸引中國和韓國企業。 客觀而言,兩國應當就一些領域,特別軍工、航天、民用、電子等領域開展深入的創新合作。 俄羅斯人口少,資源豐富,市場容量小,中國高程度科技人才豐富,資源需求量大。 研發的產品可以瞄準發展中國家市場 目前發達國家市場是飽和的,但第三世界國家市場需求量還是很多。 應當用良好的經濟互補性多一些本質性合作 要是俄羅斯還下不了決心,總是考慮亞歐東西方兩側對它的戰略要挾,很有可能又錯過了戰略調劑和平衡的機會。 對中國而言,俄羅斯對東部開發也有助于中國實現經濟轉型,俄羅斯可以利用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在東北亞有所收獲。 石油價格波動,體現了地緣變更另外一點就是沙特的表現頗為讓人奇怪,阿拉伯之春后,沙特為了穩固,財政上投入了相當多的資金平抑社會不滿,但是為什么沙特依然選擇保持產能?龐昌偉:沙特這次的態度是有其綜合考慮的。 沙特在油價下調過程中,一直是領導歐佩克不減產保價,保持配額。 全部歐佩克國家中,沙特是保持油價穩固政策的核心 這次沙特主動壓低價格有幾個考慮 沙特作為遜尼派教權國家,其與什葉派長期奮斗,導致其不得不依附美國的支撐。 美國伊拉克戰斗之后什葉派崛起,實際上什葉派新月地帶歷史性的全面掌控了兩河流域地區的。 沙特需要聯合美國,對支撐敘利亞和伊朗背后的俄羅斯權勢進行。 沙特和美國的聯合不光是地緣的考慮,還有阿拉伯世界內部的抵觸,以及阿拉伯與以色列的抵觸,都依附美國力量的調劑。 現在全部中東地區,沙特和伊朗之間的展開權利博弈,這其實是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奮斗。 對沙特而言,他們可以利用油價下跌戰略,持續保持世界市場的對其慣例石油能源的依附性,實現歐佩克的整體意志。 另一方面,沙特也是想借機禁止美國頁油的成果向世界擴散的趨勢。 當然也有人說石墨烯電池供電車儲能技巧將實現突破,目前沙特選擇加大產能,是盼望延緩石油時代的終結。 油價對沙特而言是劃算的,相對而言,阿拉伯之春總體上對沙特王族封建帝制的要挾比較小。 所以油價下跌過程中沙特和拉美產油國,以及美國算是找到了一個共鳴,雙方各得其所。 事實上油價下跌,美國也遭遇極大的壓力,最近美國中西部特別厲害,工人對于持續油價下跌造成的收入下滑非常不滿,這是否會是一個不可預測因素?龐昌偉:油價上周五和本周一的反彈重要是美國煉油業工人造成的,這個反響了美國煉油業的多難選擇。 原油價格下跌,煉油業工人要漲工資,擠壓資本家的利潤 這意味著美國可能進步石油石化產品的出口,意味著調劑一些政策來進步工人待遇。 煉油企業實際上還是一種地緣因素,特別是美國的工人更可以直接視為地緣的壓力。 但是沙特新國王表態不減產,不減產和美國這其實形成了一種對沖機制。 沙特在全部歐佩克之中起基石作用,所以美國解決后,油價還是持續下滑,目前反彈是一個短期回調。 另外美國事自由市場社會,石油在45美元波動,對頁巖油遠景造成沖擊,投入和產能都會降落,頁巖氣公司破產企業債務增長,但是美國有自由進出的市場法規,解決的措施也很自然。 美國失業率最近幾年保持很低的3%左右,所以一時也不會有特別大壓力,當然美國會調劑新的政策,美國國內還有運轉良好的失業保障制度。 總體不會影響美國長期的經濟轉型調劑,美國還是會持續奉行強勢美元戰略,油價,保持對俄羅斯的制裁。 那么油價到底是完整經濟邏輯決定的,還是地緣決定的?龐昌偉:這是個好問題,首先我們看經濟層面的影響,很多人說石油市場供需不平衡導致的,但是要想供需完整平衡,恐怕就得施行供給票證制了。 這輪全部油價下跌,既是烏克蘭危機后,隨之而來的克里米亞危機點燃的引爆點,根本是一種地緣的成果,而不是什么經濟上供需變更導致的。 美國運用國際沖突之后的暫時恐慌,施展自己經濟危機之后轉型比較快的優勢,迅速改良自己的外部經濟環境,推動頁巖油氣,快速提升美元指數,掩護美元霸權,俄羅斯經濟。 加上克里米亞危機造成了歐洲的決裂,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經濟關系斷裂,歐俄之間有將近3000億歐元的貿易額,也造成了歐盟自己的喪失。 歐洲本來經濟復蘇就緩慢,聯合美國制裁俄羅斯,對歐洲而言,喪失非常大。 所以總的看來,地緣因素永遠高于經濟因素 從冷戰以來60多年歷史看,美國用金融杠桿撬動地緣的很多,特別是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后,美元脫離黃金而與黑金也就是石油掛鉤,美元指數是和黑金走勢掛鉤的。 油價下跌美元指數就高,這已經是一個廣泛規律 所以我認為地緣因素永遠高于經濟因素的,這次油價如此大幅度下跌,是地緣利益領導的成果,不能說是詭計,而是一種陽謀,你無力抗拒的陽謀。 即或是聯手,第三世界國家聯手都無法抗拒的力量 對中國而言只能推動的外交政策,增進經濟轉型,加強設備制作業和產品深加工,進步產品科技附加值和質量,做大做強內外市場,才有前途。 發展中國家應當建立區域內部合作規矩對于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金磚國家而言,這次油價下跌有怎么樣的教訓?龐昌偉:金磚五國之中,中印是兩個人口大國,兩個比較有發展潛力的大國,一個在制作業,一個在IT服務業,如果把中印放在一起看,全部世界的制作業和IT服務業總量處于世界第一位,很多行業還是高端領先,其他三個國家南非、巴西、俄羅斯則比較類似,都是資源大國。 巴西應當說經濟上比較軟弱,是農產品(11.98,0.18,1.53%)大國和資源出口國,其實和俄羅斯比較類似,石油、糧食作物和油料產品的出口對其非常重要。 中國如何能夠設計一個框架,和印度一起,對這些資源國展開總體的戰略協作,1999年印之間是有過這樣的嘗試的,俄羅斯也需要有一個穩固的貿易對象國,來解決擺脫依附歐盟的單一格式。 從金磚五國來看,俄羅斯、巴西、南非各有特點,中國應當推動金磚五國建立某非排他性的內部機制安排,有的行業應當面向國際市場形成一些卡特爾機制,而有的行業應當在金磚國家集體內部形成比較固定的供求-貿易關系。 因為全球化對發達國家的利益非常明顯,他們制定的規矩,可以通吃。 而金磚國家則是資源國和銷售國,處境就很為難 金磚國家要是想轉變全球的游戲規矩不太可能,但是要想建立一個內部的合作框架則是比較容易的。 能源和大批商品貿易,包含投資,把分割的市場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區域化的跨全球區域化的聯盟應對市場波動。 這一輪石油價格變更,石油時代是否終結了?龐昌偉:石油應用價值還會延續100年,石油的商品價值必定程度上會被新能源代替,但是石油本身的作用仍然不可代替。 石油的應用非常廣泛的,它能夠替代一些綠色植物消費,如化工建材可以調換木材,這樣有助于生態環保的;而且航空航天、電子科技很多產品都需要用到化工產品,作為高附加值的產品,石油的意義非常重大,仍然是最為重要的工業原材料。 我們看到期貨市場上,石油仍然起著要害作用,是否說石油在期貨市場上的杠桿作用反而加強了?龐昌偉:石油仍然在期貨市場上起決定性作用。 首先石油期貨市場是很成熟的,油價上漲的時候,西方的游資、對沖基金就炒作油價,這里有很多內部操作技巧。 對華爾街而言,油價的多杠桿作用非常要害 今年6月份是一個節點,這也是斷定下一輪油價變更的時間點。 未來的石油市場的變更,還要看期貨市場的變更 美國期貨市場的投資商對地緣變更的嗅覺就很敏銳,他們就看到了烏克蘭和中東的沖突的成果,所以他們對油價期貨的走勢領導和斷定正確甚至是決定性地下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