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塑料網訊:日前,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理事長錢桂敬在中塑協六屆五次理事會上就目前中國塑料加工業的形勢和“十三五”方案思路做了講話。 塑料加工業進入增速換檔期并實現了安穩健康發展在全球金融危機持續影響下,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下,2014年中國塑料加工行業克服市場需求不旺、人工成本大幅上升、企業融資難度加大、環境束縛進一步加強等艱苦,取得了安穩健康發展的好成績。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塑料制品產量7387.87萬噸,同比增長7.44%;主營業務收入20392.39億元,同比增長8.92%;實現利潤1182.86億元,同比增長4.24%;出口量1607.53萬噸,同比增長6.42%。 與此同時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漸趨合理,技巧進步和科技創新取得新的突破,節能排效果明顯,新產品開發、新技巧推廣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動力不斷加強。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應冷靜分析存在的增速放緩,效益降落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一)下行壓力加大,增速持續放緩。 預計“十二五”平均增速為10%左右,比“十一五”年均增速降落約10個百分點,闡明塑料加工業正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 (二)效益降落,企業經營艱苦加大 2014年全行業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8% 基礎與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相當,遠低于企業實際貸款利率,不僅造成企業效益差,更使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更加突出。 (三)結構性、階段性產能過剩頑疾仍未達到有效緩解 從上可以看到,中國塑料加工業下行壓力依然很大,面臨的環境、形勢還很嚴格,因此深化,加快轉方法、調結構,依附技巧進步和科技創新,大力造就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造就新的競爭優勢是塑料加工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 深入認識塑料加工業面臨的新形勢(一)塑料加工業發展機會,環境、條件的內涵產生重要變更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取得共鳴。 習總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作了“三大特徵”和九大趨勢的高度概括。 新常態大致包含三層含義:一是經濟增長由高速進入中高速轉型期,這是經濟發展階段規律的體現,增長速度變更的拐點和轉折點。 雖然增速放緩,但中國的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會期,還能保持較長時代的穩固發展,因此必須有信心;二是進入抵觸爆發期,也就是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劑的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三期”疊加,各種抵觸和問題相互交錯,這就需要戰略上保持定力和平常心態,戰術上要高度器重和戒備各種風險,未雨綢繆,必須有耐心;三是中國將進入攻堅期,必須通過來化解經濟中的結構性抵觸,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通過技巧創新和產業升級等推動中國經濟更高效增長。 這需要決心 當前塑料加工業正面臨低人工成本的傳統優勢不斷弱化、技巧進步快速跨越步伐放緩,后發優勢明顯削弱、規模擴大空間被大大壓縮、傳統盈利空間被擠壓等嚴重尋釁。 同時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塑料加工業一季度增長為2.1%,1—4月增長為1.23%,仍處于下行筑底階段。 這充分辨明塑料加工業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法,必須加快結構調劑,必須加快技巧進步和科技創新,把精力集中到進步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同時緊緊繚繞高端化,大力造就新的增長點,以進步生產效率為核心,大力造就新的競爭優勢,實現健康、安穩可持續發展。 (二)新一輪技巧和產業變更給塑料加工業提出了新的尋釁當前第四次工業正在興起,由此引發的國際產業調劑和新技巧正迅速推動。 一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新型經濟體加速崛起,將引發世界產業格式的深度調劑。 如美國制定了《重振美國制作業框架》、《先進制作伙伴打算》和《先進制作業國家戰略打算》,提出“工業互聯網”戰略。 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工業4.0”強調智能制作、網絡制作和數字制作,目標是為了保持德國在智能制作技巧領導地位,盤踞互聯網時代制作業的制高點。 中國提出《中國制作2025》,提出“三步走”戰略,實現制作強國目標,第一步力爭用10年時間到2025年邁入制作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全面實現工業化,制作業整體程度位居世界制作強國的中等程度,第三步到建國100周年,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作強國行列。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提出“工業互聯網”,核心是推動互聯網、云盤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作業的融合,增進、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中國智能制作是以兩化融合為核心,信息技巧與制作技巧深度融合的數字化、智能化制作為發展主線,有生產性制作向服務性制作轉變。 新一輪技巧將對制作業對生產方法和產業形態產生重大影響:(1)數字化、智能化技巧和設備將貫穿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未來數字技巧、網絡技巧和智能技巧滲透、融入到產品研發、設計、制作全過程,推動生產過程的重大變更。 ——研發、設計技巧的數字化、智能化過程加快依附互聯網、大數據和云盤算平臺,將疏散的設計資源集成為云設計,從而形成設計的“眾創”,將大大加快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成本。 ——機器人、主動化生產線等智能設備在生產中得到廣泛利用,資本替代人工、機器換人,已成為企業進步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手段。 (2)數字化技巧將深入轉變制作業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數字化平臺技巧是實現數字制作的載體,新一代互聯網、大數據、云盤算等新技巧和新平臺不斷涌現,急切請求制作企業要擅長充分利用各種新的數字化平臺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創新鏈。 ——為企業集成和重組最先進生產管理系統創造了條件 企業的生產組織更富有柔性和創造性,體現企業管理高效的內部組織扁平化將有條件實行。 如海爾不斷合并業務單元、消減邊沿業務等方法,實現企業運作的扁平化,將8萬多員工變成2000多個自主經營的“小海爾”模式,形成以銷定產的迅速供給鏈。 ——資源配置全球化成為制作業造就競爭優勢的新道路 企業通過網絡將價值鏈和生產過程分解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產業分工更加重視專業化和精致化。 技巧研發、生產及銷售的多地區協作日趨加強 如寶馬在全球有35個大型采購倉儲中心,并由1900家供給商供給零部件和相干服務,逐步形成協作依存利益共同體。 ——“去中心化”趨勢明顯,生產模式以“集中型”向疏散性轉變。 必將對“小而全”和“大而全”的落后生產模式產生性變更。 ——面向個性化需求的柔性制作,在新型互聯網絡化推動下,低成本大規模制作和小批量個性化生產相聯合。 大規模個性化制作實現低成本成為可能 海爾摸索互聯工廠創新模式,斷定了互聯工廠升級的路徑,即大規模制作→大規模定制→互聯工廠。 上一頁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