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一些制作業大省紛紛傳來工廠倒閉的消息 在2015年2月期間,微軟打算春節前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該工廠近期正加快速將生產設備運往越南工廠。 同時,位于北京的微軟諾基亞工廠也將同步關停 有消息稱,諾基亞東莞和北京工廠共裁員9,000人 同時,著名鐘表企業的在華生產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突然發布清算解散,并和全部員工解除勞動合同。 公司聲稱終止解散行動得到了廣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的批復,也向人社部門提出了報備。 此外還有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打算進一步推動制作基地回遷日本本土。 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著名企業也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 就在稍早之前的2014年底,著名手機零部件代工廠蘇州聯建科技發布倒閉,隨后聯建的兄弟公司,位于東莞的萬事達公司和聯勝公司相繼倒閉,三家公司累計員工人數近萬人。 在聯建科技倒閉之際,位于蘇州的諾基亞手機零部件供給商閎暉科技也發布關門停產。 1月,手機零件制作商東莞市奧思睿德世浦電子科技老板欠債1.35億元跑路,400員工失業。 從事雜牌手機制作的東莞兆信通信因資金鏈斷裂倒閉,1000多名員工失業。 面臨此次制作大危機同樣還有制作業密集的廣東 以東莞為例,據2014年10月份的統計數據,東莞大型工廠破產的有十多家,其中多為代工企業。 業內人士估計,春節前東莞至少還有上百家大型工廠倒閉或停產。 長三角、珠三角制作企業扎堆,由于生產程度低下,技巧含量不高,每年有數十家企業倒閉也不算新鮮事。 但此次各制作大省接連涌現的企業倒閉卻有別于以往,這就值得我們反思。 曾幾何時,中國制作曾是國人的自滿,在國外逛街,隨便拿起一件小商品,上面的產地確定寫著:MadeinChina。 大批的勞動力、低廉的價格也曾經是中國的一大優勢,借此優勢中國曾一度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資中國制作業,人口紅利也曾一度支撐了中國經濟發展。 風云變幻,現在,中國制作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危機 那么這些危機從何而來呢?首先,由于生產技巧趕不上時代潮流,外資訂單減少,使得很多國內大型制作工廠倒閉。 以聯建科技為例,該公司給蘋果做產品代加工的時候,根據蘋果銷量增長遠景擴大了其生產設備,但這些設備重要用于iPhone4s以前的格式,自去年蘋果公司推出了屏幕請求更薄的iPhone5和iPhone6,聯建科技的產品便無法適應,最終因其技巧落后、良品率太低、成本太高被蘋果剔除了供給商之列。 閎暉科技更是重要為諾基亞生產手機按鍵,在觸屏手機時代,被淘汰成為必定。 再者,一些企業因擴大過快,前期投資過大,而在當前經濟形勢不佳的情況下,回款相當緩慢,這就直接導致部分大型工廠涌現資金鏈斷裂現象。 拿兆信通信來說,這家公司做了12年手機代工,重要針對東南亞市場高峰期月出貨量約100萬部,設備投資高達4000萬元,僅一個月的員工工資就要近90萬元,這還不包含水電、房租以及機器折舊費等。 但是隨著激烈無序的市場惡性競爭,兆信通信的月出貨量降低到20-30萬部。 而這點出貨量,根本無法保持兆信通信的日常運轉 無奈之下,企業只能長期虧本經營,因為不開工的話,幾千萬元的前期投入就要打水漂。 很多類似兆信的手機代工廠,是一邊通過訂單拿到委托代工的預付款,一邊拖欠配件供給商的采購費,來保持工廠生產線的正常運轉。 而今年海外渠道商延期付款,導致年關預兆信通信資金鏈斷裂,截至高民自殺時仍欠供給商貨款約4,000萬元左右,另外還有數百萬元的工人工資。 其三,用工成本過高,使得一些外資企業轉戰東南亞開廠,而中資民企只能苦苦掙扎。 現在廣東用工成本已逼近地區,2014年,工人平均月工資又上漲了200元,達到3,200元,隨著人工、社保請求進步,一個廠一年增開支兩三百萬元。 很多臺商已經紛紛將鞋廠遷移到東南亞 目前,珠三角用工成本大約是600~650美元,印度尼西亞大約300美元,而越南只有250美元左右,柬埔寨則更便宜,大約100美元。 不斷增長的用工成本,使中國制作的優勢蕩然無存 再次,進出口數據低迷,內外需疲軟,大環境不利于制作業的生存。 海關總署發布最新數據顯示,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降落10.8%。 進口和出口增速均遜于預期 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09萬億元國民幣,比去年同期降落10.8%。 其中,出口為1.23萬億元,同比降落3.2% 進口為0.86萬億元,同比降落19.7% 貿易順差3,669億元,擴大87.5% 進出口雙雙下跌,且進口跌幅更大,這只能說,中國制作業面臨內外需都很疲軟的艱巨時世。 最后,時代變了,對于中國制作業來說不轉型升級是等逝世,而轉型升級也未必能活下來。 隨著90后一代、觸屏一代的成長,越來越多的傳統制作業和零售業都在恐慌地創造,消費者消費偏向在變更,他們本來所熟悉的市場不見了,本來所熟悉的成本把持換利潤的模式走不通了。 曾經一度,中國的制作業主認為轉型自主品牌是一條前途 有一家倒閉了的民營企業主表現,他們這些年一直在摸索從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轉型,從設計到進入多家高級商場,無奈出口訂單縮減加劇,而打造自主品牌前期需要投入宏大,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他去年關閉經營了20多年的工廠,因為之前做代工的簡略思維,沒有針對消費者個性需求的敏銳市場觸覺,從加工廠轉型自主品牌又談何容易。 所以倒在轉型升級之路上的制作企業比比皆是 有專家認為,中國制作業要想化解目前的危機,唯有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而未來的中國制作,其內涵應更多體現的將是品牌和創新之上,而不再只是簡略的模仿和山寨。 而筆者感到,由粗放式制作向品牌創造、技巧創新轉變固然是中國制作業的前途,但是全部制作業將面臨殘暴的大洗牌,很多制作企業將倒在壯士未酬的道路上。 近期中國制作業面臨著一輪又一輪的倒閉關門大潮,這里面既有技巧趕不上時代、前期投入過多,造成資金鏈斷裂的企業,也有無法忍耐人力成本急劇上升,涌現歇業關門的企業。 更有試圖轉型升級,但是沒有成功的企業 而筆者感到,制作業正面臨大調劑、大洗牌時代,還會有不少制作企業熬不過2015年。 而歷經風霜,最后存活下來的制作企業,才更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