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網訊:松下走了,西鐵城走了,就連微軟,也要走了 從2008年開端的與中國制作之間漫長的“分別期”,似乎終于到了簽字畫押的時刻。 春節前夕,日本著名鐘表企業西鐵城在華生產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發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限期離廠。 與此同時,微軟則打算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和北京工廠,并加速將生產運往越南工廠。 微軟在東莞和北京兩地的關廠,將總共裁員9000人 這已經不是世界名企與中國制作第一次鬧分別了 在危機之后漫長的8年里,世界名企與中國制作的分別劇情,似乎已經演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 為什么低端制作業出走東南亞和印度,高端制作業也籌備回“老家”安心發展了呢?這還要從“中國制作”為什么會“被分別”聊起。 出走東南亞和印度的低端制作業近兩年,英特爾公司在越南建立了一個組裝與測試工廠,香港利豐公司則將產品生產轉移到越南,越南代替中國成為耐克鞋最大的生產基地。 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著名企業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撤離中國。 AlixPartners的研究報告指出,到2015年,中國制作業成本將趕上美國,競爭優勢不再。 同時,越南、印度、墨西哥與東歐等國家和地區以比中國更低的成本優勢,成為接納工業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新陣地。 羅蘭·貝格公司的研究也表明,中國一些產業正產生著轉移,從“中國制作”轉向“越南制作”,包含、照相機、鐘表、、筆記本、玩具等產業。 讓我們從以下幾組數據,來看看向來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制作,怎么就被撼動了霸主的地位。 從2005年至2010年,中國工資漲幅達69% 而同樣條件下,越南的生產成本比中國低15%至30%;越南工廠工人的平均月薪約為136美元,印度尼西亞約為129美元,而中國工人已達413美元的平均月薪,是越南和印尼的三倍以上;國民幣匯率浮動,導致外企在華成本全面上升;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導致其近市場搶占中國市場份額的經營模式逐年降落。 本土企業更接近消費者,物美價廉的替代產品受到青睞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在同等條件下,曾經被譽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制作業,尤其是低端制作業,其成本優勢已經不在。 微軟諾基亞、松下等國際著名企業撤離中國的生產能力絕大多數都是低端制作,也是中國下一步需要調劑的產業;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在這些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土企業已經完整有能力與這些國際著名企業反抗。 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的盈利空間和市場競爭能力大大降落了。 “回老家”的高端制作業隨著海外勞工成本的上漲,以及超長供給鏈等多種因素帶來的尋釁,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正在考慮或已經將本來位于海外的生產基地搬回美國本土,越來越多的制作業產品正在搖身變為“美國制作”,其中包含消費品巨頭佳頓、工程制作商卡特彼勒、巨頭福特公司等。 在早先的調查中,曾有14%的企業明確打算將部分制作業遷回美國本土,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則表現正在考慮為回流采用措施。 而2015年開年,已有重要生產高端產品的美國、日本、德國等制作強國的企業,陸續撤出中國,回流母國進行生產。 高端制作業,是中國經濟結構調劑與轉型中重點關注的方面。 看過了低端制作業與“中國制作”說再見的原因,再讓我們來看看高端制作業怎么也忍心說分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