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圖:二重團體副總工程師陳曉慈(左三)與幾十位工程師建造了世界最大的8萬噸模鍛壓機。 新華網10月2日報道,簡略的藍色工裝上衣,更簡略的牛仔褲,輕便鞋子。 陳曉慈在狹窄的辦公室里,站起來熱情地向我們記者伸出手。 他“頗為慚愧”地說,你看我連塊表也沒有,你們都戴著表,都是“表哥”??!在德陽,重工之城里的中國第二重型機械團體公司(以下簡稱“二重團體”),副總工程師陳曉慈與幾十位工程師攻城拔寨,終成今日—他們的作品中就包含8萬噸模鍛壓機。 二戰后,飛機作用凸顯,如今軍機對于戰斗成果有決定性意義。 但制作飛機起落架、主梁等大型航空模鍛件,都需要得力的“大壓機”。 上世紀70年代,美、俄、法分辨有了5萬噸、7.5萬噸以及6.5萬噸“大壓機”。 8萬噸“大壓機”的列裝,使中國成為擁有世界最高級級模鍛設備的國家。 談起“大壓機”往事,二重團體副總經理閆杰(微博)對我們回想:新世紀初,中國工程院院士師昌緒上書國家領導人,建議繚繞大飛機項目標保障能力課題,研制大噸位壓力機。 “大壓機”的理想開啟了 一生中要做成一件事中國和二重團體的“大壓機”理想,應當回溯到上世紀50年代。 1958年,作為中國三線建設項目、“一五”重點項目,一個名叫西南重機廠的企業開端在四川建造。 在它周邊還有諸如東方電氣、東風汽輪機廠等一大批三線企業—中國領導人盼望它們造就“中國的烏拉爾工業區”。 在1964年國務院的一份通知中提到,國家為該廠設計的生產任務是:年產“大型火炮100門(戰時300門),航空鍛件一萬零四百噸”原一機部的報告中說:“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個軍品生產與民品生產相聯合的現代化重型機器廠。 ”幾番停建,二重廠的銘牌最終被掛起時,已是1971年。 這期間如閆杰所述,開端有職工萬余人,后來7000人“淚別二重”。 1965年到二重團體時,一級技巧員褚榮國每月可以拿92元工資,10年后才漲了10元。 這位如今82歲的老工程師對我們記者回想起那時候人們的干勁:“單純,敬業,一分錢獎金也沒有,但晚上設計院燈光都亮著。 ”在德陽,他一家三口擠在12平方米的房子里,直到1972年。 生在二重、長在二重的重型機械設計研究院產品工藝研究室主任陳文記得,小時進廠玩耍,在車間門口看鍛工鍛件,“很宏偉”。 原重慶化工廠工人陳曉慈的命運因恢復高考而轉變 他的志愿是冶金專業,因為“叔叔阿姨是重慶特鋼廠的技巧人員,他們當時都在實驗室穿白大褂”。 1982年進入二重廠的陳曉慈始終是個好學的榜樣,因為證明出了一道老師沒有完成的標題,被老師請吃了一頓東北餃子。 那時候的二重氣氛熱烈 “科學的春天”來了,每天晚上辦公室里都燈火通明,老人們毫無保存地向年輕人傳授知識,人們都盼望能搶回失去的時間。 一再承接重點項目標二重團體是“天之驕子” 比陳曉慈晚進廠8年的閆杰記得—作為大學學生會干部,他接新生時創造,來自二重團體的子弟行裝“豪華”—背著大米、香腸和榨菜,并且是從臥鋪車廂下來的。 1989年,最后一屆分配回廠的大學生陳文趕上了中國鍛壓設備光輝期的尾巴。 那時德陽流傳著一句話:“女兒女兒快快長,長大嫁進二重廠。 ”光輝沒能持續多久 1993年,二重團體的項目沒有以前多了,很多人停薪留職下海了。 90年代中期,在新加坡工作的同學可以一年收入二三十萬元國民幣。 1994年,如今的模鍛廠副廠長李蓮川也回到了二重團體,他退伍兵出身的父親看好仍然很艱苦的企業。 熬到了2000年,“一下子有活干了,越來越擋不住了”。 他們也開端與國外合作項目 也就是在那一年,業內提出要上6萬噸以上的“大壓機” 消息一出,各地爭搶項目—“這樣一臺機器的影響力、輻射力很大。 ”一個典范例子是,“大壓機”花落二重團體后,德陽很快涌現了一批航空配套企業。 2003年,二重團體由陳曉慈牽頭,組織團隊申報8萬噸級“大壓機”項目。 他們態度堅決:“必定要做出來,也只有我們能做 ”當時二重團體一位領導曾經說,“我們這一代人,一生中有一件事做成了,就值得銘記。 ”一個男人的選擇中國崛起,使二重團體與中國大飛機再次相遇。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因為“運十”項目,二重團體承擔研制6.5萬噸大型鍛壓機的任務。 惋惜“運十”中輟,“大壓機”隨之停步 多年后,師昌緒院士說,國產大飛機立項,研發大飛機大型鍛件的鍛壓裝置必須立足于國內,否則會“受制于人”。 陳曉慈算賬: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可以使成形的機械構件具有準確外形與高精度尺寸。 飛機上85%左右的零件都是構件,以中國航空市場目前的發展態勢,未來全國新增長的機場數量與飛機數量,將成為“大壓機”宏大的市場空間。 但8萬噸的模鍛壓機此前從未有人做過,全球最高紀錄是蘇聯的7.5萬噸壓力機。 中國“大壓機”,也被二重的工程師們視為人生中的大戰斗。 畢業時,閆杰“毫不遲疑地選了二重” 因為“這是一個男人的選擇”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動搖過,感到國家不支撐軍工” 他們曾給汽車做模鍛件,也盈利不少,“每年有一個億” 轉機始自“南聯盟炸館”,國防項目上馬 閆杰回想,當時人們感到“機會來了” 此后,二重團體一直在“盯”相干行業、相干部門 他們曾無數次跑原國防科工委、跑“沈飛”爭取項目 8,“沈飛”的“11號工程”終于被他們獲得 二重團體迅速砍掉了所有的汽車模鍛件業務 作為中航工業系統外唯一的鍛造廠,二重團體的主力生產廠“萬航模鍛廠”,從“擠進門”到“坐到沙發上”,后來“坐到了飯桌上”。 這背后是幾十年老廠“一聲令下,沒有任何含混”的作風 中航系統飛機專家的公開回想錄中說,“11號工程”就是殲11系列戰機。 熱血鑄就錘八萬2006年1月,獲悉“大飛機”啟動,二重團體將作為航空制作業保障技巧的“大壓機”作為“一號項目”。 大型化、精密化、整體化、輕型化的航空模鍛件時代早已來臨,但國內始終沒有稱心的“大壓機”。 陳曉慈在寒風中帶隊進京,盼望爭取項目,但“踏破鞋襪,備感心冷”。 陳文記得,申報團隊針對不同的評審部門寫了幾十個版本的申報方案;二重團體技巧中心副主任王月喬說,那時申報團隊出差連打印機都要自己帶著。 2007年,另一家項目爭取方突然在《國民日報》上發了一則消息,聲稱8萬噸項目已經落戶己方。 陳曉慈大驚,感到“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他始終堅信自己的申報理由有足夠的說服力:作為國家重大項目,要充分考慮戰略安全,不能在邊境、水壩地區,不能在金融中心與大城市,否則戰略性目標太集中,敵方會降低首次打擊成本。 同時,自己還要考慮運輸、安裝成本 所以應當是就地制作、就地安裝 2007年11月15日,“大壓機”花落二重團體 陳曉慈吸了口煙,戴上眼鏡,頭微向后仰,右手滑動鼠標,點出當時的技巧材料。 “一個部件要5個鋼包來澆鑄!”每個鋼包的鋼水成分必須一致。 一個零件要加工一個月,進步效率并不容易,“哪有那么多設備???”他的聲音陡然增大。 機器造出來,安裝還是問題 體量宏大的機器要分階段安裝 它的4根支柱有36米高,每根支柱需要5片“C型板”貼合組成,每片重250噸,相當于167輛轎車的總重。 裝完這4根柱子,要用一個月 宏大的壓力機單位載荷很大 曾有專家考核說,8萬噸的土建,相當于三峽工程的壓力標準。 400平方米之內,沉降差不能超過15毫米 為把持沉降,“大壓機”安裝的5個月中,每安置一個部件,都要監測一次沉降量。 由于地下部分施工量浩大,施工中僅降水這一項工程,前后就持續了兩年。 2010年,“大壓機”運動橫梁澆鑄成功,創造了國內最大鑄件一次澆鑄758噸鋼水的新紀錄—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單個零件。 次年,用于“大壓機”支柱的長達36米的“C型板”整體加工完成,實現了國內超長零件整體機械加工的突破。 2010年12月31日,看到項目進展順利,陳曉慈陡生豪氣,填詞云:“豪情撐起旗一竿,熱血鑄就錘八萬。 ”不能受制于人“錘八萬”被安置在一座宏大的車間里 撳下按鈕,卷簾門緩緩開啟,龐然大物如同電影《變形金剛》中的偉人出場一般緩緩亮相。 這個13層樓高的綠色金屬體,除了擁有目前世界上最重的單個零件,還有世界上最厚的筒形鍛件、世界上單個零件最長的機械加工件、世界上最厚的焊接件單件重量在75噸以上的零件就有68件,壓機外形尺寸、整體重量和最大單件重量均為世界之首。 當操控臺上的工作人員摁下把持鍵,“大壓機”啟動:巨型工作夾鉗從加熱爐中夾出高溫的合金毛坯件,送上工作臺。 與此同時,液壓油從紅色管道注入主工作缸,下壓,工作臺上方的鍛壓錘降下鍛壓,成型。 這個過程,只需要一個人把持,如陳曉慈所說,“設備越先進,操控的人越少”。 鍛壓可能是多次的:初鍛、中間鍛、再鍛 陳曉慈說,多次鍛壓為的是“凈近成型” 他說,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把持好“三場”和“三率” 三場是:溫度場、質場、應力場;三率是:材料利用率、加工效率、質量合格率。 三場是技巧性表現,三率是經濟性表現 2012年,這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噸位的液壓機正式投入應用。 師昌緒院士電賀說:“對國防重大設備的考慮重點是有無問題,不是利用率,否則就要受制于人;再者這種設備可面向世界,為我國成為機械制作業強國打基礎。 ”能夠顯示這部壯大機器對于中國重要性的是:二重團體多次得到部門通報,有人千方百計想混進廠區打探,甚至冒充外媒記者提出采訪請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