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將眼力投向了東南亞地區,其中越南是東南亞地區近幾年吸收外資速度最快的國家。 于是有媒體報道,認為“越南制作”開端搶中國飯碗 事實上,筆者認為越南制作搶中國飯碗是一個偽命題 隨著中國制作長達30年的黃金發展,中國制作早已不是單純的加工業,而是從設計創意到市場營銷,從上游原材料開采到下游制作,從冶鋼到精密零件制作的全套完善工業系統。 這不是隨便一個新興國家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深厚的工業底蘊。 放眼全球,也只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才有如此實力 而越南顯然沒有搶中國飯碗的底氣 最起碼來說,越南的工人數量和素質就要差中國一大截 從人口數量來說,越南的總人口可能都不足廣東一個省目前的工人數量,其能承載的制作業輸出是很有限的。 同時,是很多外企已經跑去越南和菲律賓建廠 但工廠建成、生產線安裝好之后他們才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這些地區的基礎教導程度相對落后,工人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訓才干控制生產技巧,而即便如此,他們的勞動效率還是遠低于中國工人。 所以很多廠房不得不處于擱置狀態,中國工廠設施的搬遷打算也因此擱淺。 其次,正如中國制作不存在搶美國飯碗的說法一樣,越南制作也不會搶中國飯碗,兩者更多程度上是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效果。 我們看到,目前在越南投資建廠的企業中,中國企業盤踞了相當大一部分,很多中國企業把國內工廠接到的訂單放到越南來生產。 換言之,越南是全部生產鏈上最末的一端,中國則充當了一把包工頭的角色。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中國工人的收益被降低了,但是產生的利潤依然有中國企業參與,甚至大頭還是被中國企業拿走了。 這就好比是蘋果和富士康的關系一樣,蘋果手機高達3000元一部的利潤最終還是落在了美國人手里,富士康不可能蘋果帶來什么要挾。 再次就是如文章開頭所說,在亞洲只有中國才具有從上游原材料開采到下游制作,從冶鋼到精密零件制作的全套完善工業系統。 我們把全部鏈條上的一個環節單獨拆出來,拿到國外去不是不可以,但是其整合性會大打折扣不說,還會因此產生額外的物流費用。 如果我在北就可以找到全部零件攢出一部手機的話,那么我何必跑到越南去再從華強北進口全部零件用當地人攢呢?此外,越南的制作主動化人才和技巧與中國的差距也至少有十年。 國外一些學者來中國時就曾提到,齊備的工業基礎才是中國最大的競爭力,這一點超出了便宜人力成本。 而便宜勞動力帶來的紅利是遲早會消散的,利用這一黃金階段盡量積累技巧和硬實力才是一個國家經濟長期穩固健康發展的要害。 如果只看到了它所帶來的利潤,和想方設法保存住便宜勞動力的利潤,甚至不惜通過法律來長期保持最低工資不上漲留住代工,那么當紅利消散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什么都留不住。 (責任編輯:DF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