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4月10日消息新秀團體董事長施紀鴻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對新浪財經表現,中國制作業在目前的發展困境中,不能簡略的以“淘汰”為標簽,使得部分制作業轉移到東南亞等落后地區,將我們的“世界工廠”的地位拱手相讓。 近些年來,由于路易斯拐點的涌現,人口紅利逐漸消散,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制作業涌現“孔雀東南飛”的現象。 一些東南亞國家開端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以耐克鞋為例,2000年中國生產了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越南只占了13%的份額。 但是,到了2009年,中國和越南耐克鞋的產量持平 2010年,形勢完整逆轉,越南代替中國成為世界最大耐克鞋生產國。 施紀鴻指出,對于這種制作業外移情況,如果我們聽之任之,中國制作業大批外移成為一種趨勢,就會產生“多者恒多,缺者恒缺”的馬太效應,從而導致中國制作業涌現退無可退的困境。 在應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過程中,美國政府一直提倡“制作業回歸”。 奧巴馬在其競選綱領中提出,通過制作業回歸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 2009年,就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提出“重回底特律”口號,此舉被認為是美國重歸制作業的信號。 在此之前,美國金融業長期繁榮,已經嚴重侵蝕制作業,造成制作業“空心化”施紀鴻認為,美國的“再工業化”以及美國政府對“制作業回歸”的強力推動正在改寫著全球制作業格式,歐美可能會因為原因聯合其他發展中國家圍剿中國的制作業。 我國的制作業在“做強”的過程中,不應放棄已經“做大”的基礎。 施紀鴻表現,對于中國中西部不發達地區需要實體經濟來支撐城鎮化的建設,政府領導中國制作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有序的領導發達地區的制作業向不發達地區轉移。 (新浪財經郭金霞顧國愛發自博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