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剛剛過去的2013年,被媒體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 而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將達到727萬,比去年還要增長28萬,再次創下歷史新高,今年的就業形勢更加嚴格。 那么未來幾年呢?國家外匯管理局前官員、博道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給出的預測很令人擔心:他預計2016至2020年,我國可能新增6000萬失業人口。 推薦瀏覽
證監會連夜發文嚴管IPO,慈銘體檢等5新股發行暫緩。
公開材料顯示,孫明春做過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做過大和資本市場香港公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還擔負過雷曼兄弟公司亞洲經濟學家。 之所以說他是外匯管理局官員,是因為他曾在國家外匯管理局從事匯率研究及外匯政策分析達六年之久。 他為什么對我國就業遠景如此悲觀?他的理由是“經濟快速增長和收入增長導致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2016年中國人均GDP將超過9000美元,屆時中國很有可能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 ”作為在經濟領域工作的經歷很豐富、對中國經濟有深入研究的專家,他做出的預測顯然不是隨便說說的。 但也有不批準見 比如 (行情,問診)就認為,全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依然在增長。 預計以后每年新增勞動力需求在1000萬以上 盡管不同的機構和不同的專家對中國就業形勢的斷定并不完整一致,但必須認識到的是,就業壓力在未來很長時代內仍將存在,需要千方百計化解它。 2016至2020年可能新增6000萬失業人口。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復旦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表現,這是一個動態預測,動態預測有不斷定性,它假定與失業人口相對應的增長率是已知的數字,但事實上這個增長率是不斷定的,有可能增長率高一些,也有可能增長率低一些,經濟增長率高低直接影響就業率的高低。 但不管怎么說,未來中長期就業形勢日趨嚴格,這是一個基礎事實。 原因有二:第一,隨著產業結構升級,一部分人將失去原有的工作崗位,被另一部分技巧所替代,這是一個趨勢。 第二,高校畢業生的增長是相對穩固的,而近幾年來總體上還是趨于增長的,而供給給大學生就業的崗位如果沒有同比增長的話,這個缺口就會進一步拉大。 一些沿海省份的制作業企業克扣員工的工資,是為了挽留員工,怕員工春節以后不來上班,從中似乎能解讀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業市場有一種為難處境,低端制作業需要人,但很多人并不想去,比如說大學生不可能去低端制作業,去當普通的工人。 面對這樣一種錯位,我們應當怎么辦? 石磊指出,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熟知的結構性失業,這種情況是廣泛存在的。 中國就業問題實際上在全國情況不一樣,有的是找不到工作,有的是雇不到工,這是范例的結構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未來怎么解決?一是國家要進一步加強全國就業信息平臺的建設,在這里找不到工作,換一個處所可能就能夠找到。 再一個,大學畢業生和普通農民工這兩類就業人口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國家在政策領導上要分類領導。 有數據顯示,“90后”高校畢業生中有61%是主動逃離一線城市。 而在2011年,愿意離開一線城市去二三線城市發展的高校學生只有46%。 回想起“70后”’、“80后”畢業那會,都是特別想留在一線城市的。 現在,大學生逃離北上廣已經成為趨勢,這將給未來就業形勢帶來怎樣的變更? 石磊說,這些變更近幾年變為樂觀,其中一個原因是道路交通條件的改良,尤其是城市群的建設,使得中心城市跟周邊衛星城市之間的時間距離大大縮短。 如果待在上海、北京,可能生活成本非常高,但在北京周邊的一些微型城市,出行如果比較方便的話,就業人口大可不必必定要窩在北京的都市核心區里,上海也是這樣。 這是一個好的跡象,闡明我們的就業觀念在轉變,并不必定要留在核心大都市里。 美國對就業數據是非常關注的,他們認為就業數據是最重要的數據。 目前很多發達國家都在面臨失業的問題,這是不是說,失業情況嚴重是經濟發展到必定階段的必定? 石磊對此觀點表現認同,他認為這是一個很正確的斷定,在西方,公共政策制定的次序,第一優先的是就業,西方國家尋求經濟增長的時候,重要還是考慮增長背后的就業,必定的增長率要對應必定的就業率。 中國在過去35年當中,更多的是經濟增長優先,不必定是就業優先,原因之一是快速增長會釋放更多的就業空間,似乎就業這個問題不是很嚴重,但當勞動力生活成本逐漸進步,處所制作業占比逐漸降落的時候,這些地區就最先涌現就業難的問題,就引起我們的關注。 我們的公共政策在很多領域當中應當從增長優先轉化為就業優先,尤其是在未來就業壓力持續走高的情況下,這個政策就顯得尤其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