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曾刊發于《國際貿易》2014年第6期)在全球經濟格式中發達國家傳統上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而發展中國家則往往是外國直接投資的吸收者,但中國卻在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在較短的時間內從一個吸引外國投資的發展中國家轉變為對外直接投資大國。 2011年中國成為世界第六大對外投資國,僅僅過了一年,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就已經位列美國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 更為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的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目標地從之前的重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資源型國家,迅速擴大到歐美發達國家,特別是在歐債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可以用“跳躍式”來形容。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為什么會對歐盟這樣一個比自身經濟發展程度高出許多,并且高度成熟的發達經濟體進行增長迅速的直接投資?這是在歐債危機背景下的一種短期的“抄底”行動,還是反響了中國經濟內在發展邏輯的長期性趨勢?中國對歐盟的投資面臨哪些機會和尋釁?如何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懂得中國對歐盟的投資?這是本章試圖要答復的重要問題。 一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規模和結構自中央在2000年正式提出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以來,中國企業對歐盟的直接投資一直保持穩固增長的態勢,而歐債危機以來則涌現了“跳躍式”的增長。 根據《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的數據,2004年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流量和存量僅為0.73億美元和5.37億美元,而到了2012年則分辨達到了61.2億美元和315.38億美元,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增長了幾十倍。 2012年末,中國共在歐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近2000家,已籠罩歐盟的全部27個成員國,雇傭當地員工4.2萬人。 從行業和地區散布看,制作業、租賃和商務服務以及金融業是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最為集中的三個領域,盧森堡、、、、瑞典和荷蘭是吸引中國直接投資最多的歐盟國家。 上述數據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幅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大致的歷史脈絡和現實圖景,但是沒有把一些中資企業通過在中國香港、新加坡以及加勒比等地所設立的離岸公司對歐盟的直接投資盤算在內。 ThiloHanemann和DanielH.Rosen收集了中資企業在歐盟直接投資項目標信息和數據,從投資目標地的角度進行分析和統計(表1和表2),他們的研究顯示,在對歐盟的直接投資中,雖然中國投資者更多地采用綠地投資的方法,但并購的方法也在不斷增長,特別是在制作業領域。 從投資主體的所有權性質來看,在對歐盟的直接投資中,72%的投資額由國有企業完成,但是從投資項目標具體交易數量來看,非國有企業的比重更高,占到了對歐盟直接投資項目總數的63%。 。ㄘ熑尉庉嫞篐N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