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東南亞等地區低人工成本的密集擠壓,一邊是高端制作國家的強勢競爭與回流,眼下,中國制作業何去何從備受注視。 機會與尋釁向來并存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新名詞“中國制作2025”帶到大眾面前。 作為其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特點的范例代表,沈陽機床受到投資市場的持續追捧。 專業機構分析,沈陽機床自主研發的i5智能機床市場收益良好,延續工業4.0概念股強勢,領銜智能機器板塊大漲。 另有消息稱,本月中旬拉開帷幕的全球產業盛會——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上,沈陽機床將與華為、中興、海爾、阿里巴巴等企業一起,向世界展現“中國創造”的最高程度和未來圖景。 然而,來自于市場、官方、國內、國際的認可,并不足以拉直社會各界對沈陽機床的所有問號。 i5是什么?智能機床什么樣?對于正處在轉型升級要害節點的中國制作業,它們又意味著什么?概念與現實的這層“窗戶紙”,必須由用戶的真實體驗來打破。 企業主算精一本賬從沒的拼到有勝算,成本下來了,質量、效率上去了,i5助力,讓中國企業失于制作、收于智造“以前一個工人開一臺機床,現在一個工人開4臺機床,以每人每小時16元報酬盤算,我每小時的人工成本就降落了12元。 折合到每臺機床上,相當于每臺床子每月只需支付人工費900元。 這樣一來,我的單位人工費用就與越南、老撾、印尼和印度這些國家的企業持平了!”浙江省慈溪市鴻運電器有限公司是西門子、三菱、施耐德等國際電機巨頭的零部件配套商,總經理戎藝群掛在嘴邊的這本賬,聽著有點繞,但其實很直接。 像鴻運電器一樣,眼下,國內很多制作業企業面臨人工成本大幅增長的形勢,最大危機就是訂單轉移。 成年勞動力每人每月約合1000多元國民幣的薪水,讓東南亞國家成了國際資本的新選擇。 “不轉型,不提效,我們很快就得完蛋 ”激烈甚至慘烈的市場競爭,逼得戎藝群們必須找到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新前途。 “一方面必須壓縮成本,另一方面還得進步質量和效率,i5全部能夠滿足。 ”戎藝群說,“以前要加工新零件,得先畫出設計圖,再編程、輸入機床,每個程序都需要不同的專業技巧人員操作。 i5不一樣,只要把設計圖用U盤插入機床,編程、輸入全部主動完成,進口的名牌機床也沒這個功效。 而且i5的加工精度、穩固性一點兒也不差,有什么理由不選它呢?”在鴻運的生產車間,只有高中學歷的操作工方曉力對i5的評價更為直觀。 “同時開4臺比以前開一臺機床的工作量還少,來回巡檢就行了!i5還好學,沒經驗也能很快上手。 ”價格僅為同配置進口機床的2/3,每臺機床每天可創造利潤至少2000元,應用5年后廠家還五折回購。 已經有11臺i5的戎藝群,今年打算再添置39臺,“正在考慮爭取一個工人最后能開七八臺i5智能機床,我還想在兩排i5機床中間鋪條軌道,用機器人高低料,那樣競爭起來我們就更有勝算了!”失于制作,收于智造。 讓更多制作業企業看到了盼望 只有40人規模的寧波惠豐模具有限公司,去年產值增長300萬元、達到1500萬元。 “我們生產的電動機齒輪箱配件精度高、質量好,產品全部出口。 今年的訂單還在增長,產值再升個幾百萬元不成問題 ”總經理邵黎明自稱是公司的質量工程師,試用i5機床時,他親自“操刀”,持續加工100個零件,重復比較、測試,確認加工精度小于5微米(肉眼所見誤差為50至100微米),他才拍板買。 同時,又趕緊退掉了此前預訂的其他企業的兩臺同類機床 “誰要不信,就上我車間來看,超過5微米,來回路費我全給報銷。 ”春節前,邵黎明又加訂了30臺i5機床 “等這30臺到位了,我就給它們連上云平臺,看看對生產有什么贊助。 ”i5機床就是智能網絡終端從“千床一面”到個性凸顯,通用設備也能“量身”打造,研發、市場緊密連接,讓供方、用戶不再互笑“門外漢”作為“工業母機”,機床常被看作是通用設備,“千床一面”不僅表現在外觀上,技巧配置上也大多偏向于綜合,用戶是否實用并不在廠家考慮領域之內。 我要產出效率,你卻給我光潔度 因此而產生的供方、用戶互不懂得,互笑“門外漢”現象并不鮮見。 “隨著行業更加專業化、個性化,無論是國外先進企業,還是沈陽機床,技巧頂峰都達到了,但客戶需要的不是你的綜合性,而是針對性。 ”在沈陽機床團體總系統師朱志浩看來,“i5的優勢恰恰是關注到了這一點,它可以設定多個版本,用于不同用處,用戶不必再為過剩的功效付出成本。 ”i5,其實是工業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集成化5個i打頭單詞的簡稱。 它的出身,控制核心技巧是重要前提 8,當沈陽機床董事長關錫友將沈陽機床全部身家押在這項技巧攻關上時,能真正懂得其中深意的人,屈指可數。 在歷時5年、投入11億元巨資研發,2011年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套具有網絡智能功效的i5數控系統成功面世之時,來自各方的猜忌之聲不絕于耳。 那么多的資金都用在哪了?研發它有什么用?每個子系統,所有硬件、軟件,逐個適配、磨合,制作多個實驗性機床,購置實驗設備,在實驗室重復測試,尋找廠家試用,收集數據改良,再測試,再試用……時間、金錢的耗費,與經驗的積累和技巧的進步協同向前。 i5數控系統被稱作“中國芯”、“中國大腦” 這意味著什么?“進口數控系統的一個板卡就相當于我們一套系統的價格,一塊伺服板卡就相當于我們整臺機床的價格,要升級、要搭載新的功效,都要另外付出高額費用。 ”朱志浩說 “有了芯、有了大腦,我們就能作自己的主!”2012年,i5智能機床出身,2014年開端批量生產。 在期待的、探究的各種眼力凝視之下,i5智能機床上市當年訂單就接近2000臺,浙江區域用戶重復購置率達到64%。 今年1月份,i5智能機床訂單就達到138臺,相比去年月平均訂單增長40%。 在機器人概念異常火爆的當下,來自用戶的評價才讓很多人意識到,每臺i5機床其實就是一臺智能機器人,也是一臺智能網絡終端,甚至在智能診斷、實時監控、遠程把持等方面,功效更加壯大。 尤其在加快實行“中國制作2025”,以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推動制作大國轉向制作強國的當下,i5之于中國制作業轉型升級的作用與意義,將愈加凸顯。 機器在干,云在算從轉變生產方法到顛覆運轉模式,i5洞開智慧之門,中國制作業轉型升級未來并不遙遠去年末,i5智能系統的五軸技巧已經成熟,今年就可以實現批量生產。 業內人士測算,目前起步階段的i5智能系列機床每年的銷量,就可為沈陽機床帶來10億元至15億元的營業收入,未來還有宏大上升空間可以預期。 但在關錫友看來,這遠遠不是i5價值的全部 眼下,用手機、平板電腦操控機床,已經使i5“指尖上的工廠”、“口袋工廠”成為現實。 聯合我國兩化融合理念和德國工業4.0思路,沈陽機床以i5智能數控系統為基礎、以i5智能機床為載體,全面啟動i5戰略,即集金融工具、加工解決方案、新機銷售、機床租賃、機床再制作于一身的繚繞機床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工業服務轉型。 簡略地講,就是沈陽機床打造了一個云制作“i平臺”,所有納入平臺的機床是開著還關了,在加工什么、加工進度如何、質量怎樣,有沒有問題,都可以實時監控管理;由此形成的大數據,可以用來斷定用戶群體的機床應用效率,將閑置的生產力配置給需要的客戶。 也就是說,通過“i平臺”搭線,甲工廠閑置的機床可以租給沒有此型號機床的乙工廠應用。 既盤活了甲的閑置生產力,又省去了乙的重復消費 未來,中國眾多中小企業不必再花幾十萬、上百萬購進工業軟件,進入沈陽機床的“i平臺”就可享受免費的云服務。 機器在干,云在算 哪里有需求,云就飄向哪里 到那時,沈陽機床將不再是以生產機床、銷售機床為主業的制作業企業,而是系統解決方案的供給者、掩護者和不斷創新者,制作業高低游的設備、材料、服務,都將是新的盈利點。 從創造生產力到調配生產要素,從轉變生產方法到顛覆運轉模式,這樣的未來并不遙遠。 這也正是中國制作業轉型活力所在,升級方向所指 沈陽機床“i5”戰略實踐,讓現實已經碰撞到未來并正在產生著質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