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頒布的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12月份中國制作業PMI為50.1%,下跌至逼近榮枯線,為2014年最低值,也是近四年以來同月的最低值。 交通銀行專家分析稱,2015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有加大可能,但經濟增長質量或提升。 而花旗和摩根大通兩家外資銀行認為,2015年中國經濟將保持安穩。 據交通銀行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分析,2014年12月中國制作業PMI的生產、新訂單、原材料庫存、從業人員、供給商配送時間指數等分項指數全部走弱,表明當前中國內需依然疲弱、外需有所改良但整體仍低迷、企業生產經營的意愿削弱,經濟下行壓力有加大的可能。 而當月原材料庫存指數持續降落、產成品庫存指數持續21個月低于榮枯線、上游需求和工業產出兩端庫存趨勢性降落,則表明中國的過剩產能正在逐漸淘汰,未來經濟增長質量或將提升。 花旗銀行在其2015年中國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自197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平均以七年為一個周期,從2007年開端的過去一個周期中,GDP增速已經減半,從高位的14%左右回落至目前的7%左右。 2014年處于兩個周期的節點,中國關于經濟新常態的思維或預示著另一個周期的開端。 預計新周期(2015-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將趨于相對穩固,在6%至7%領域內小幅波動。 摩根大通預測中國經濟增長的步伐將會由2014年的7.4%進一步放緩至2015年的7.2%。 該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在經濟再平衡的過程中,2015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格式可能不會有太大變更。 朱海斌稱,2015年,中國經濟積極的驅動因素包含服務業相對穩固的增長,以及全球需求的建設性遠景對出口部門的支撐。 得益于石油價格大幅下跌以及全球大批商品價格低迷,中國的經常賬戶盈余可能會持續攀升,消費需求可能會保持大致穩固。 在我們看來,拖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重要有房地產投資增速持續放緩,和一部分制作業部門的產能過剩。 朱海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