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服務業主導的轉型與,不僅對中國未來10年、20年的公平可持續發展有著決定性影響,而且將給包含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全球經濟帶來重大利好。 古漢臺網11月12日電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正處在重要歷史拐點: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增大。 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放緩至7.3%,創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新低;另一方面經濟結構升級的態勢初步形成。 今3季度,服務業增長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6.7%,創歷史新高。 中國論壇刊登中國海南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文章表現,問題在于,面對內外發展環境深入復雜變更的新形勢,轉型與的時間空間束縛全面加強。 到2020年中國能否從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成為轉型與的歷史任務和重大尋釁。 實現這一轉型,既可以在結構升級的基礎上形成7%左右的經濟增長新常態,又能夠為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創造有利條件。 一、中國進入消費新時代,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面臨著重要的歷史機會文章稱,消費的本質需求是服務。 中國進入消費新時代,現代服務需求逐步高于傳統物質需求,已成為消費需求釋放與升級的大趨勢。 1.消費結構升級帶動服務消費比重明顯提升 經過36年的經濟快速增長,中國已經成功地跨越了以解決溫飽問題為重要目標的生存型階段,進入到以解決人的自身發展為重要目標的發展型新階段。 這個新階段,由于人口城鎮化的較快發展、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全社會的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浮現階段性特點:第一,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 生存型消費重要是吃飯穿衣的消費,發展型消費重要是教導、醫療、健康、文化等服務消費。 當前,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正由工業消費品為主向服務消費為主轉變;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正由生活必須品為主向工業消費品為主轉變。 未來5-10年,隨著人口城鎮化過程加快,城鄉居民發展型消費需求將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到2020年,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有望降落到30%左右。 第二,從物質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 例如: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娛樂三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比重從1985年的12.8%上升到2013年的34.1%。 估計到2020年這個支出占比有可能進步到40%-45%,成為城鎮居民的消費大頭。 第三,從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的升級 例如,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型服務業態的快速發展,新型消費的增長很快。 例如,2012年中國信息消費為1.7萬億元,同比增長29%;2013年,信息消費規模達到2.2萬億元,同比增長28%。 2.消費規模的擴大將為服務業較快發展供給市場空間 伴隨著消費規模的快速擴大,由此形成走向服務業大國的市場潛力與市場空間。 第一,消費增長潛力宏大 首先,新增消費不斷加大 例如,2012年城鄉居民新增消費量超過2萬億元,這相當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一年的消費總量。 其次,消費總規模逐步擴大 例如,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1年僅為18.4萬億元,2013年增長到23.8萬億元,估計到2020年將達到45-50萬億元。 消費增長潛力的釋放,推動服務業浮現快速增長的大趨勢 第二,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的趨勢正在形成 這些年工業增長值占比逐年降落,從2006年的42.2%降落到2013年的37%。 同期,服務業占比從40.9%進步到46.1%,2013年服務業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估計到2015年,有可能達到48%以上,超過國家“十二五”方案目標。 近些年來服務業增長值都以年均兩位數增長 2001-2013年,扣除價格因素后服務業增長值年均增長10.6%。 估計未來5-10年服務業增長值仍會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 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正在產生重大變更 第三,2020年服務業規模有望實現倍增 2008-2013年,即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5年中,中國服務業增長值從13.1萬億元增長到26.2萬億元,實現了規模上的倍增。 未來6年,如果服務業增長值年均增長保持在10%左右,服務業總規模有望擴大到48-53萬億元。 2008年以來,中改院一直主意加快推動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就在于釋放消費需求能夠為服務業發展開辟戰略空間,能夠引領和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從而成為穩增長、調結構的源動力。 二、中國進入服務業發展的新時代,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牽動經濟社會轉型全局文章分析,進入服務業發展新時代,13億人的潛在消費需求成為中國增長轉型的突出優勢;13億人服務需求釋放的規模與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結構、利益結構、城鄉結構調劑的過程。 釋放13億人的服務消費需求,推動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轉變,既是未來6年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又是決定增長、轉型與的要害所在。 1.加快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新常態 從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的轉型與人均GDP程度有著內在接洽。 中國從人均GDP6500美元到1萬美元的過渡階段中,服務業的比重至少會進步10個百分點。 總的斷定是,到2020年中國服務業占比達到55%以上是有條件、有可能的。 第一,人口城鎮化為生活性服務業發展供給了重要載體 從國際經驗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發展型消費需求越來越依附于教導、健康、醫療等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 2013年中國的名義城鎮化率為53.7%,而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6%左右。 從新型城鎮化的進展看,2020年名義城鎮化率有可能達到60%左右,人口城鎮化率有可能達到50%以上。 這幾年城鎮化率每進步1個百分點帶動服務業增長值比重進步0.77個百分點。 以此估算,未來6年即使人口城鎮化率僅進步10個百分點左右,也有可能帶動服務業比重進步7-8個百分點。 第二,工業轉型升級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注入內在動力 從國際經驗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的轉變。 傳統農業和工業的轉型升級直接依附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由此形成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宏大市場需求。 新一輪工業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信息、研發、設計、物流、銷售、大數據等生產性服務業引領傳統制作業向高端制作業的升級。 就是說,高端制作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相互融合是一個大趨勢,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提升制作業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 以德國為例,高端制作業之所以能夠保持世界領先地位,重要原因在于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高達50%以上。 中國作為制作業大國,“中國創造”的優勢遠未凸顯,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其占服務業的比重僅為15%。 未來6年,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至少需要進步15-20個百分點,達到30%-40%。 這是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請求,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2.形成服務業主導的新格式牽動影響經濟轉型升級的全局。 服務業的發展程度是形成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標記 它不僅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力,而且也將不斷釋放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