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債危機,歐洲經濟啼饑號寒的災民。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哀鴻遍野,惟德國風景獨好 德國模式勝在何處?究其根本,除了德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嚴格的金融監管外,牛氣十足的制作業是其抵抗歐債危機的銅墻鐵壁。 無論是帳篷、鐘表、橋梁,還是汽車、火車,德國制作總是那么耐用、可靠、精密。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但距離制作業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汲取德國制作業的成功經驗,對中國制作業擺脫困境、再鑄光輝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德國4月制作業運動實現持續第10個月擴大,得益于產出和訂單的增長,表明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在第二季開局穩健有力。 數據顯示,德國4月Markit/BME制作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升至54.1,預期和初值54.2,高于3月終值53.7。 該指數高于50,表明行業運動擴大;若指數低于50,則表明行業運動萎縮。 Markit的分析師OliverKolodseike在數據頒布之后稱,4月制作業PMI終值暗示德國制作業運動小幅加速,生產增長速度為近三年來的第二快程度。 Markit在報告中指出,該國工廠持續第12個月進步產出,企業將此歸因于經濟環境改良和訂單增長。 德國統計局(Destatis)定于5月15日頒布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報告,德國財政部和德國央行(Bundesbank)均預計該國一季度經濟料錄得強勁復蘇。 德國制作的三位一體系統德國制作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并在全球化時代始終保持領先地位,重要得益于德國三位一體的系統保障。 一是科技創新系統德國制作的壯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領先的產品技巧含量。 德歷屆政府十分器重制作業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著力建立集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知識流傳和人力培訓為一體的科研創新系統。 它的最大特點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的統一:科研人員出成果、企業出資本、國家出政策并負責對企業和科技界進行溝通和和諧;企業承擔2/3的科研經費,剩下的1/3由聯邦政府和處所政府買單。 二是標準化和質量認證系統德國長期以來履行嚴謹的工業標準和質量認證系統,為德國制作業確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是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業標準,最重要的制定機構為德國標準化學會(DIN),其制定的標準涉及建筑、采礦、冶金、化工、電工、安全技巧、環境掩護、衛生、消防、運輸和家政等幾乎所有領域,每年發布上千個行業標準,其中約90%被歐洲及世界各國采用。 二是建立公平、客觀的質量認證和監督系統 既有效和諧了本土企業間的競爭,又確保了德國制作的質量,還整體提升了德國制作的競爭力。 據統計,德國標準每年為德國制作業創造價值達180億歐元。 三是雙軌制職業教導系統德國制作的成功離不開富有活力和高水準的技巧工人。 在造就技巧工人的過程中,德國重視推行雙軌制職業教導,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展開職業教導。 學校負責傳授理論知識,企業為學生安排到一線實習和培訓。 政府對數百個職業制定畢業考核標準,以確保教學和人才質量的評判程度。 德國約70%的青少年在中學畢業后會吸收雙軌制職業教導,每周有三至四天在企業中吸收實踐教導,一到兩天在職業學校進行專業理論學習,培訓時間一般為兩年到三年半。 職業學校教導費用由國家承擔,企業實踐培訓費用由企業承擔。 目前在德國可以參加的培訓職業多達350多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技巧工人的平均工資遠高于英、法、美、日等國,與白領階層相差無多。 正是這些技巧嫻熟的工人把研發出來的藍圖變成精巧的產品,投放市場,贊助德國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始終保持壯大競爭力。 (起源:工控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