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有一個帖子說,電商每天的工作 1.產品重發,這是每天都必做的,我信任你也明確 2.看生意顧問,關注訪問量、訪客數、產品展現和點擊次數,這僅僅是一部分,生意顧問里太多數據了,都是跟自己店鋪息息相干的,既然你時間這么多,花個幾天時間去充分研究下,我信任收獲會不少的。 3.每天進自己店里,以客戶的心態來逛自己的店鋪,創造自己店鋪的不足,在排版和裝修以及美工設計方面,也可以去同行店鋪看看,人家好的東西我們也可以借鑒下。 4.每天花時間去商學院學習一堂課5.每天去論壇發帖回帖,看精華帖,在自己的商友圈和博客寫自己的原創帖。 6.做站外推廣,尋找免費的B2B網站,注冊帳號,發布產品信息,另外騰訊、郵件、百度、360、搜狐、新浪,這些網站都可以做做推廣,這些只是一部分,還有更多的道路你可以自己發掘7.每天下班后寫一篇博客,回想一天的工作,分析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良。 8.每天關注采購必應、詢盤管理9.每天查看一次專場運動,看看有沒合適自己店鋪的運動報名10.每天上傳幾款新產品,保持自己店鋪的生動度,增長阿里曝光率。 以上還僅僅是其中一部分呢 那么電商人是怎樣說自己的生活的呢?傳統的零售是只要在最好的地段找到最好的地位把店開起來,坐在那里等客戶上門,你就就絕對能賺了。 或者牛逼的在媒體上砸廣告,還是坐在店里等客人上門 這個現象導致商人不再關注產品德量和服務,而關注我有沒有被曝光,我能在什么樣的地段涌現。 多好地段租金都是天價,傳統的零售人都是在給房東打工 央視的標王也是一年比一年價格高 電子商務到來的時候,很多人感到救星來了,很多線下零售業的大佬們產生了恐慌,所有人都說一句話:如果不做電子商務,將無商可務。 消費者從向下遷徙到線上,到線上逛街,看廣告,在線上通過和朋友互動懂得一個產品丶企業和品牌,一切都在產生變更,所有的零售業和傳統品牌都意識到不做電子商務將無商可務。 但其實,等大家都進入到電商領域,我們創造電商人比傳的零售業商人更苦更慘。 為什么呢?我們來分析下電商成本比例,你雖然店租不用付那么多了,但商品生產成本是30%,營銷成本是30%,物流丶商品展現丶稅務成本全部加到一起差不多接近30%,最后創造,能在電商做到10%的毛利已經非常不錯。 如果需要把貨賣得更好,量更大,那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營銷成本。 重要是買流量 在互聯網,流量入口就那么幾個,而網購人群只盯著一兩個入口,所有的商家和人群擠一兩個入口,這比線下更惡劣,在線下至少北京有很多的商場,在線上只有一兩個處所,所以有很多人擠進去。 競爭壓力也是空前的大 所以在線上,控制入口的人主動權更大,房東權利更大,房東說要你怎么樣你必須怎么樣。 不然封你店 最大的差別是以前房東非常多,現在房東就那么幾個 所以最大的房東就成了首富,其它幾個房東也是哥哥賺的盆滿缽滿的。 而你以前可以做在繁榮的地段店鋪泡泡茶就有客戶上門買東西。 現在你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優化和營銷策劃 你說電商人是不是比傳統零售人更苦逼啊!所以很多傳統的零售人做了電商人后都會水土不服。 因為網上店鋪的運行比實體店鋪的運行,更復雜,更殘暴!當你電腦電商還沒熟悉的時候,移動電商已經來了。 在傳統零售業移動到網上很大程度是迫的 因為消費已經慢慢習慣了網上購物 而移動智能手機的涌現+無窮網絡的涌現 消費者的行動在更短的時間內,又有了質的變更 現在網購的主力是,80丶90后出身就很優越,對很多消費觀產生了變更,面對的更大變更是全部生活方法產生了變更。 很多東西不再用腦袋思考和記憶,我們用手機就夠了 手機代替了我們的大腦,社區代替了我們的生活,幾乎所有的消息消息和新的資訊都來自于手機,絕對是超過90%。 這樣使本來的零售業營銷經驗沒有用了,所有的經驗產生了變更,對我們的尋釁也一樣,我們的生存環境和做產品的思考路徑也產生了變更。 所以,剛剛適應了電腦電商的苦逼電商人就馬上又要面對移動電商的摧殘。 所以,電商人又苦逼了,敢問路在何方?所以,我說電商人比零售人更苦更慘!要做電商人就要做好吃苦的籌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