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隨著化解產能過剩、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增進自主創新和技巧升級、推動產業轉移等政策效率的逐步施展,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增長質量與效率逐步進步。 下半年工業回暖態勢明顯,810月重回10%以上增長區間,其中,制作業10月同比增長11.4%,比工業多1.1個百分點。 19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0452.8億元,同比增長13.5%,扭轉了2012年同期工業企業利潤增幅降落的不利局面。 但是也存在制作業投資增速放緩、產能過剩形勢依然嚴格等問題。 預計2014年,在經濟領域一系列安排的推動下,工業結構調劑進一步加快,為到2020年基礎實現工業化奠定基礎。 對2014年形勢的基礎斷定 (一)高技巧制作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保持較快增長 2014年,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高技巧制作業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技巧的交叉融合將不斷加速,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巧的推廣利用將增進高端設備制作、新能源、新材料等技巧與信息技巧的深度融合,從而推動高技巧制作業和新興產業技巧取得群體性突破,為高技巧制作業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供給技巧保障和支撐。 2014年也是各地落實新興產業發展方案要害一年,大多數地區為保證2015年方案目標的完成,將會持續加大力度支撐高技巧制作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二)化解產能過剩抵觸帶動重點領域結構調劑加快 2012年以來我國工業部分行業涌現的產能過剩問題嚴重阻礙了工業經濟的安穩較快發展。 按照中央四個一批的治理請求,各部門采用把持增量、增進落后產能退出、擴大內需等措施化解產能過剩抵觸,這些措施也有效地推動了工業結構的調劑。 2014年,在把持增量、增進落后產能退出、擴大內需、兼并重組等政策措施的推動下,不僅產能過剩抵觸有望在2014年得到初步化解,重點領域結構調劑的步伐也將隨著化解產能過剩政策措施的進一步落實而不斷加快。 (三)重點領域企業兼并重組保持生動態勢 2013年,我國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的力度有增無減。 2013年1月22日,工信部等12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領導意見》,加快推動鋼鐵、水泥等九大重點行業兼并重組。 由于《兼并重組領導意見》請求鋼鐵、水泥、汽車、船舶等重點行業必須在2015年底前完成既定的兼并重組目標。 目前,這些行業產業集中度、大企業團體數量和規模等距離《兼并重組領導意見》目標請求還有必定差距。 為保證這些目標的順利完成,2014年,各地會持續加大企業兼并重組的推動力度,重點領域兼并重組將持續保持生動狀態。 (四)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步伐進一步加快 2012年《產業轉移領導目錄(2012年本)》發布以來,中西部地區、能源、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及2012年2013年一系列產業轉移對接運動加快了紡織、機械、能源、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的新能源、新材料、設備制作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逐漸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重要表現為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速明顯超過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趨勢已十分明顯。 2014年,在中央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南橋頭堡、渝新歐通道等戰略構想的推動下,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步伐不會放緩,而產業的加快轉移也保障了中西部地區工業的快速發展。 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制作業投資回報率低,資本浮現脫實入虛的偏向 制作業是推動我國工業經濟安穩較快增長的重要支柱,而投資是拉動制作業增長的重要保障性要素之一。 2013年來,制作業投資增速涌現放緩跡象 導致制作業投資增速放緩的重要因素是制作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制作業投資回報率低,民間資本投向制作業動力不足。 由于處于漲勢的房價難以在2014年產生根本性扭轉,加之金融領域將逐步加大對民間資本的力度,生產要素成本依然具有較大的提升壓力,導致2014年民間資本脫實入虛的動力依然強勁。 而民間投資是增進我國經濟發展、加快工業結構調劑最為生動的部分,特別在技巧、兼并重組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民間投資不足,制作業企業融資將更加艱苦 加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實體經濟環境不樂觀,缺乏資金支撐的制作業企業不愿投入、不敢投入,這將減緩技巧和兼并重組過程,從而影響工業結構調劑進度。 (二)新興產業重復建設和無序布局問題值得關注 在造就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政策利好刺激下,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目前已涌現產能過剩的偏向。 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巧、新能源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務院圈定的保障未來經濟安穩較快增長的新經濟增長點。 各地政府為早出事跡,加緊布局,加快上新項目,導致重復建設和區域同質化現象嚴重。 由于各地新興產業方案目標完成的截止時間多定在2015年,而多數地區新興產業規模與方案目標還有必定差距,因而會在2014年加速布局,加快上馬新興產業項目。 這種一窩蜂布局、上項目模式將使新興產業領域產能過剩行業的領域進一步擴大。 (三)產業轉移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問題值得警惕 2013年以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上海、廣東、江蘇等發達地區正加緊實行騰籠換鳥措施,加快推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對資源能源依附較強的重化工業及能源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優勢明顯,同時又多是能源及礦產資源的富集地,承接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和重化工業理所當然。 但是,由于大部分中西部地區主導產業重要以重化工業、能源工業為主,企業技巧程度總體偏低,在節能環保等方面投入不足,落后產能比重較大,環境污染、生態損壞比較嚴重。 而東部地區將本地相對落后的重化工業、能源工業及部分勞動密集型加工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很可能對中西部地區造成二次污染。 如部分中西部地區在積極引進煤化工、鋼鐵等重化工業,這恐將成為當地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阻礙。 (四)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未有明顯改良 2013年,在國家一系列增進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的推動下,中小企業迎來了難得發展機會。 但受經濟下行壓力、勞動力和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產品出口價格降落、訂單少等多方面影響,以及貸款融資、財政支撐、行業準入、要素公平應用、投資主體地位施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礙,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未涌現明顯改良。 特別是2013年銀行一度涌現錢荒,導致銀行投入中小企業信貸比重未有明顯的增長。 |